“過去十年里,中國學者在動物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備受矚目的研究成果,相關學術出版物數量明顯增加、質量大幅提升,很多研究成果發布在頂尖學術期刊,這是了不起的成績。”2月5日,202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伊馮·勒·馬霍在獲獎后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國際動物學會執委、法國科學院院士伊馮·勒·馬霍的獲獎,是中法深化科技合作的縮影。“近年來,馬霍教授為促進中法科技工作者交流合作四處奔走,這次獲獎實至名歸。”國際動物學會執行主任、海南大學教授張知彬說。
在南極企鵝研究領域,馬霍享有國際盛譽。他創新性地采用無線射頻技術開展企鵝研究,記錄了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對企鵝生存環境的影響。他還是國際上最先使用機器人開展企鵝研究的學者之一。

伊馮·勒·馬霍(中)展示所獲得的中國政府友誼獎獎章。(國際動物學會供圖)
張知彬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動物學研究在國際上已占據一席之地,取得一系列世界公認的成果。比如,將熊貓數量從1100多只增加到1800多只,保護級別從瀕危降為易危;將朱鹮從7只發展到7000多只,保護級別由極危降為瀕危。同時,基于動物學基礎研究,蟲災、鼠災等災害暴發局面基本得到遏制。另外,中國古文獻資料研究在世界上獨具特色,揭示了大尺度氣候變化對動物分布區改變、物種滅絕、疫病暴發等影響。”
然而現實中,諸多全球性挑戰擺在動物研究者面前。“氣候變化、疾病流行、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入侵等全球性問題,都需要各國動物學家攜手應對。”張知彬說。
以動物保護與疫病管理為例,中蒙俄邊境地帶的多種動物存在季節性遷徙,天冷南下過冬,天暖北上繁殖。但邊境的一些圍欄影響了黃羊、東北虎等動物自由遷徙。“我們現在正推進中蒙俄合作,通過拆除一些圍欄實現動物自由遷徙,推動動物保護。當然,動物遷移也會帶來疫病風險。因此,我們也在推動中蒙鼠疫、禽流感等疫病防控合作。”張知彬告訴記者。
在馬霍看來,生物多樣性減少應引起國際社會足夠重視。“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方式。而且,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有利于推動創新性研究,因為我們能從野生動物身上獲得的新發現比在小鼠等實驗動物身上得到的更多。”
“放眼未來,中法動物學合作天地廣闊。”張知彬強調,“中法科學家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生物入侵、疾病暴發流行等方面都可以深入展開合作交流,中法雙方正在深化有關方面的實質性合作。另外,在南極、北極、青藏高原等極地生態環境變化下的動物學研究方面,中法合作空間也很大。”
馬霍告訴記者,他還計劃與中國科學家在熱帶海島動物研究方面開展深入合作,“中國近年來為促進國際科技合作付出巨大努力,并作出突出貢獻。中國很多學生渴望與國際學界接觸,這非常令人愉快。”
張知彬認為,中國要通過主動參與和組織國際科技交流活動,提升中國影響,貢獻中國智慧。為此,要培養更多國際化、專業強、有責任心的國際科技組織人才。
中國政府友誼獎是中國政府專門為表彰對中國改革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來華工作外國專家設立的榮譽獎項,2023年度共有50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