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沒有廚師的快餐店,一小時出品200份“大廚級”菜肴。魏勝軍的“8元吃飽”快餐店近日正式營業,靠著店里的炒菜機器人,一個人就能撐起一家店,這是魏勝軍在新賽道上的又一次“起跳”。

炒菜機器人不僅可以實現自動翻炒和清洗,調料也是自動噴灑。記者汪麗婷攝
21日,當記者走進這家炒菜機器人餐廳時,只見店鋪里坐滿了前來嘗鮮的市民。在保溫臺后,“站”著兩位炒菜機器人“廚師”,一位工作人員在菜譜頁面點擊了2個按鈕,機器人就自動往鍋內噴灑食用油,投入凈菜后,攪拌棒開始翻轉。5分鐘后,一道熱氣騰騰的辣椒炒肉就送到食客手中。

炒菜機器人不僅可以實現自動翻炒和清洗,調料也是自動噴灑。記者汪麗婷攝
43歲的魏勝軍在江岸區創立方產業園創辦了武漢智慧大廚物聯網有限公司。創業6年間,他憑借著敏銳的市場眼光,不斷挑戰新賽道。
“企業要生存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與眾不同,培育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變。”魏勝軍說。
從軟件開發“跳”進外賣餐飲業
在魏勝軍看來,他的第一次真正“起跳”始于2017年。隨著外賣平臺的迅猛發展,從事軟件開發的魏勝軍嗅到了商機,決定自主創業,進入外賣餐飲業務。他一口氣在武漢開了9家直營外賣店“味稻家”,為了實現餐飲的標準化出品,他搭建起兩千平方米的中央廚房。此后,其店鋪的銷量長期排名武漢中餐類商家榜單第一名。
“站在外賣風口上飛,有了成績卻不一定代表產品優勢長存,很可能是風口帶來的假象。”雖然獲得了外賣平臺的紅利,但魏勝軍仍然保持著清醒:外賣平臺的流量扶持期過去后,店鋪如何活下來,培育自身的競爭力呢?
“對于外賣餐飲業來說,標準化是提升出餐效率的利器。中央廚房實現了食材的標準化,卻沒有解決餐品的標準化問題。”與此同時,魏勝軍意識到,人力成本已逐漸成為掣肘餐飲企業連鎖發展的主要因素,廚師緊缺、人才流失等問題越來越突出。
在經過綜合考量后,魏勝軍決定購買炒菜機器人,采取“外賣餐飲+炒菜機器人”的策略。第二年,他在38家外賣店里使用了200臺炒菜機器人,“通過這種運營模式,風口期過后,我們依然存活并占有優勢”。
從外賣餐飲“跳”進炒菜機器人研發
在魏勝軍辦公室的陽臺上,擺放著一排微波爐大小的白色機器,這些是他研發的前三代炒菜機器人樣機。
在引進了炒菜機器人后,善于發現問題的魏勝軍又感覺到了危機,市面上90%以上的炒菜機器人是滾筒式結構和攪拌爪式結構,“使用一段時間過后,我們發現這兩種結構的炒菜機器人,都存在體積大、容量小、效率低的痛點”。
廠方工作人員每次對機器人進行現場維修和保養時,魏勝軍都會守在現場看工作人員拆分組合設備。“炒菜機器人從商用普及角度來看,目前還處于早期階段,市場潛在需求量巨大。”魏勝軍在思考,能不能研發出新型的炒菜機器人呢?
一天,魏勝軍在經過一個建筑工地時,看到工人將石子和水泥放入一個臥軸混凝土攪拌機,瞬間有了靈感。“這種結構容量大,內部的原料也不容易‘飛’出來,如果應用到炒菜機器人上,有效加熱面積也會是傳統結構的三倍以上。”
容量和效率問題有了思路后,如何將菜倒出來,成了魏勝軍一直在思考的難題。為了減少鍋體占用空間,他又提出抽屜式結構,取菜時可直接“拉抽屜”。
2018年12月,第一代“臥軸靜態滾筒抽屜式結構”的樣機出爐,魏勝軍將其取名為“肴滾”炒菜機器人。如今,研發團隊已將“肴滾”進行了4次迭代升級。
據介紹,圍繞“肴滾”炒菜機器人的核心結構,公司已申請了15項專利,其中有5項是發明專利。
“跳”出常規菜譜,機器人學會大師手藝
“肴滾”不僅會炒青椒肉絲,還會做荊沙甲魚等大師級的菜肴。
魏勝軍自豪地告訴記者:“通過邀請烹飪大師共同研發數字云菜譜,將大廚在炒菜機器人上烹飪的過程記錄下來,通過AI自學習等技術形成固定程序,導入機器人‘大腦’。如今,系統目前已收錄了2000多道菜肴。以后市民要品嘗大師手藝,用炒菜機器人在家就能做出大餐。”
在該公司的數字云菜譜“肴滾”小程序里,除了家常菜以及油燜大蝦、辣子雞等餐飲店招牌菜,還收錄了烹飪大師的經典菜品做法,如專注制作荊沙甲魚的劉駿、湖北老字號老會賓樓文斌、潛江醬料品牌曉飛歌創始人劉曉飛等知名大師的拿手菜。
為了還原大師們的烹飪技藝,研發團隊將大師們的烹飪過程進行了數字化轉換,包括食材的選擇、調味料的選擇、火候的控制、翻炒動作及投料時序,將其轉化為時間、分量、溫度、攪拌方式等多種組合,盡量還原出大廚手工烹飪的品質和口味。“依托系統快速升溫和精準控溫技術,還能還原出炒制時的‘鍋氣’”。
“在讓更多人嘗到大師級美味的同時,我們還通過加密等技術來保護大師的‘獨門秘籍’。”魏勝軍介紹,菜譜系統中有800多道菜品做法供用戶免費使用,其余的大師菜譜和獨家菜譜則可通過付費使用,單次使用的費用從1毛到8元不等,一次性購買菜譜的費用在1000至3000元之間。
隨機點開菜譜中的一道菜品,即可看到食材、調味料配比,再次點擊應用后,與手機聯動的炒菜機器人即可啟動烹飪。“如果使用我們按照菜譜配置的菜盒,可實現烹飪過程全自動化。”
“江岸區商貿物流產業轉型升級也助力公司獲取了更多上下游資源。”魏勝軍說,在創立方產業園客戶經理的多次對接下,企業已與二十多家食材供應鏈達成合作,有望實現全流程閉環生產。
憑借“小身材、大容量、高效率”及數字云菜譜等優勢,僅2023年上半年,公司第5代產品就已賣出了1000多臺,營收超過4000萬元。目前,公司產品已覆蓋300多家餐飲店和食堂,并順利出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奧地利等6個國家和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