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將成藍領主角
正因為看到張紅旗家的“奧特曼”刀削面機器人,烏魯木齊市友好、鐵路局附近都有刀削面館跟著進了刀削面機器人。
在日月星光后門一家刀削面館也引進了一臺刀削面機器人,這臺機器人戴著白色的帽子、墨鏡、紅色領結,沒有一絲笑容,擺著類似交警的姿勢,不停地削著刀削面。老板將其放在玻璃櫥窗的后堂內,目的是吸引顧客。“回頭率很高。”
不過硬邦邦的、自制的自動化機械有著天然的硬傷:只擅長按照指示去工作。現在“奧特曼”類的刀削面機只能削面,不會揉面、也不會自己取面。
其實,公眾更關心的,是那些靈巧可愛、頗具智慧的機器人,何時才能進入日常生活,為百姓服務?
據有關方面預測,包括智能清潔機、智能玩具在內的全球家用機器人市場產值,2015年將達150億美元(現僅有50億美元),并將在近幾年出現爆發性增長,形成“產業拐點”。
面對這一龐大的“產業蛋糕”,許多國家雄心勃勃。為鼓勵機器人制造商進行新技術研發,在素有“機器人王國”之稱的日本,政府對相關企業實施了優惠貸款、減稅等多項扶持政策。韓國政府也計劃在2013年進入全球機器人技術強國前三名,到2020年實現家家戶戶都有機器人。
在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共有43處提到了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智能感知技術、智能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內容”,這充分意味著,在今后的15年中,政府對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包括機器人的支持力度將大大增加。
張學軍分析,會有越來越多能聽會說、善解人意的智能機器人出現在生產、流通、服務和安全各種領域,充當人類的助手,機器人市場即將進入大增長時代。今后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的生產工序將替換為機器人生產,對企業對員工都有利。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工人也可以轉型為含金量更高的技能型員工。尤其對于不喜歡枯燥勞動的80后、90后員工來說,可去學習操控和維護機器人,甚至轉變為機器人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