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輕拂,秋意漸濃。
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以“開放創新聚享未來”為主題,于8月16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幕,全國各地的展商觀眾紛至沓來,展館內人頭攢動,氣氛活躍。
據悉,本次展會,共有140余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參展,近600臺機器人登臺亮相,其中60款新品首次亮相。從仿生機器人、智能機器寵物貓扎堆亮相,到“李白”“杜甫”等人形機器人“各顯神通”,本次展會為觀眾帶來現場感十足的觀展體驗,打造出一場“新奇特”的科技盛宴。
上百種類型機器人“爭奇斗艷”
“剛開始參展時,我們只有消防滅火機器人,現在有各種偵察、救援、應急處置、排澇的機器人。”回憶起第一次參展時只有為數不多的單品機器人,參展某公司項目部經理常善強告訴記者,這幾年,公司研制的機器人種類年年在增加,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寬。
“種類更多,更加專業化、精細化,更接地氣更實用。”這也是許多參加過往屆展覽的觀眾,對本屆展覽的印象概括。漫步一個個展區,記者感受著不同種類機器人帶來的驚喜與可能——
倒水、泡茶、倒茶……走進一家公司的展區,迎面看到的便是正在“優雅”展示茶藝秀的機器人。據悉,基于軟體機器人技術開發的柔性夾爪,這款機器人有了足夠柔軟的“手指”,可以輕松地端起茶杯,實現茶飲的全自動制作。
杭州一家公司研發的智能采摘機器人,通過機械臂和果實獲取裝置,可以實現采果、納果、儲果全程自動化采收。據介紹,這款機器人在觀看學習了近萬張獼猴桃的照片后,能像經驗豐富的果農一樣根據質量、大小對獼猴桃進行分類,準確率達到了90%。
還有的機器人化身“按摩師”,為參展的觀眾現場露了一手。它搭載了靈活的機械臂,熟知人體的各個穴位,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機器人種類越來越多的背后,離不開技術的支持與社會環境的認可。一方面,隨著機械工程、人工智能、傳感技術的進步,機器人正逐步適應多種環境和任務。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對機器人角色的理解和認同也在逐漸增強。
“今年大會上展出的機器人讓人眼前一亮,而且越來越實用,很多都能夠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問題。”看著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一名參觀的年輕人對記者說。
此外,更讓人驚訝的,還有在此次展會上“開跳”的人工心臟。
只見展區前,一家公司推出具有仿生結構的某型全柔性人工心臟。它仿照自然心臟結構設計,選用與人類肌肉模量和密度接近的、具有較好生物相容性和拉伸強度的硅膠柔性材料一體成型,為人工心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方向。
“這款人工心臟目前仍處于研發階段,未來能夠恢復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臟功能,延續患者生命,幫助其過渡到心臟移植階段或作為永久性治療手段。”現場工作人員介紹。
“這款機器人已經進行多少次迭代升級了?”“它目前的應用場景主要在哪些地方?”探館期間,記者在展廳里往來穿梭,熱切的提問聲和相機快門的“咔嚓”聲不斷響起。
人形機器人有了更智慧的“大腦”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好詩!太白兄!”
在某仿生人形機器人展位上,不少觀眾跟隨眼前的“李白”“杜甫”穿越到古代,傾聽兩位大詩人慷慨激昂的吟詩。
走近一看,只見一襲白衣的“李白”,腰間掛著裝酒的葫蘆,眨眼的瞬間睫毛微顫,一旁席地而坐的正是與其互動的“杜甫”。
這是某機器人公司打造的栩栩如生、動態逼真的仿生人形機器人產品,其細膩的皮膚紋理、真實的頭發質感、靈敏的語言交互能力讓現場觀眾嘆為觀止。
利用多模態融合技術和專屬的深度學習模型,使得這些仿生人形機器人具備可聽、可看、可說、可答、可思考的能力,同時擁有較高的自由度,可以靈活抓取物品,模仿人類多種動作與表情。
同一時刻,另外一家公司展示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正在現場為大家展示如何制作咖啡,并在咖啡上炫技“拉花”。看著機器人的高難度操作,觀眾們紛紛拍手贊嘆。“與它相比,我的手好像是廢了。”一位觀眾說。
這些類人大型雙足人形機器人,可謂是本次展覽的熱點。在展會現場,記者發現,各個參展公司基本上都推出了自家的雙足人形機器人。
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癡迷由來已久。
早在2000年,日本就已經推出阿西莫機器人,但最終因為高昂的成本、艱難的商業化落地進程放棄研發。后來,備受關注的美國阿特拉斯機器人,在運動擬人上做到了極致,曾推出阿特拉斯的跑酷視頻,讓人們以為人形機器人的運動能力已經接近人類。而實際情況是,拍攝過程中有接近一半的時間阿特拉斯機器人都會失衡倒下。
如今,隨著軟硬件技術的進步,以及生成式AI的出現和深入發展,使得人形機器人有了更智慧的大腦,機器人在實際場景下的感知、計算、決策、執行能力大幅提升,交互屬性大大增強。
未來,人形機器人應用潛力巨大。
比如,像“李白”“杜甫”這類仿生人形機器人,可以應用到全國范圍內線下場館,傳播傳統文化;再比如,人形機器人可以到輻射較大、危險系數較高的特殊崗位,代替人類工作,保證人類生命安全。
不妨試著想象一下未來人形機器人的工作場景和方式——
一家羽毛球館里,市民小王正在進行羽毛球訓練。值得關注的是,這天陪他打羽毛球的對手,是一款人形機器人。依靠自身的視覺感知系統,除了能夠自主響應用戶對話外,人形機器人系統還能夠根據人類自然語言指令,自主判斷市民小王的動作,配合其練習。
每次訓練結束后,人形機器人會梳理整合小王的發球軌跡等訓練數據,對下一次訓練提出針對性建議。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人形機器人還存在成本高昂、運動能力不達標等制約因素。有人表示,當看到機器人或虛擬角色在外貌和行為上逼真地模仿人類時,常常會感到不舒服,產生“恐怖谷”效應。還有人擔心自己的數據隱私安全,以及自己的工作是否會被機器人替代,等等。
可以看出,未來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機器人+”不斷拓寬人類想象的邊界
如今,機器人在普通民眾中的熱度逐年升高,正在從遙不可及的科幻電影中漸漸走進人們的生活。當下,機器人產業正踏入新技術密集爆發的發展機遇期。在這個背景下,機器人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各個領域都在不斷地將“機器人+”應用推向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
“機器人+”零售——
隨著5G技術以及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的應用與實踐,未來機器人在線下零售場景中的價值會越來越顯著。一方面,機器人可以自動執行貨架識別、庫存管理、貨架整理、貨物搬運等任務,從而減輕工作人員負擔,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機器人能夠充當導購員角色,向顧客提供產品信息、推薦商品,甚至進行銷售,根據顧客的需求和偏好進行精準匹配。
“機器人+”安全——
在巡邏巡檢領域,通過機器人系統軟件定義和集群部署,機器人應用場景能覆蓋電力、能源及隧道、管廊等高危等級場景,實現多維度、全要素的人機協同巡檢、可視化應急處置、數智化全息巡檢,打造人機協同、多機協同的智慧新模式。
“機器人+”養老——
展區里,一家公司研制的寵物貓機器人格外引人注目。這款機器人有著極為接近真實的毛發觸感,連粉嫩的腳墊也是柔軟的。摸摸它的頭,它就會發出可愛的喵喵聲,讓人真實感受到“擼貓”的幸福感。與真實的寵物貓一樣,它可以用于陪伴老人或為特殊人群提供情感支持。
今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門發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展會現場,琳瑯滿目的“機器人+”不斷拓寬人們想象力的邊界。“您只要用‘意念’想象就行,身體不需要做出任何其他提示或刺激。”腦控機器人展區,在工作人員的現場指導下,“體驗官”們戴著黑色腦電帽,僅憑意念就完成了讓面前小車前進、轉彎等操控指令。
“通過采集、識別、處理這些腦電信號,我們就可以確定體驗者所發出的命令,最后將對應的命令發送給小車完成指令。”工作人員介紹。
人類的想象有多廣,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就有多廣。從今年各種首發新品來看,可以預測,隨著5G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未來機器人將擁有更高層次的感知、認知和人機交互能力。
我們相信,未來機器人產業將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驚喜,讓我們一起靜待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