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南科技館項目現場,工作人員展示膩子打磨機器人作業。

3月11日,在海南科技館項目內部,工作人員忙碌有序。
從海口市區沿著海秀快速路一路向西,臨近快速路長彤路出口,一棟鋼結構建筑矗立在不遠處,獨特造型引人注目。這就是正在施工的海南科技館項目。3月11日,由中國建筑業協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主辦的第四屆建筑供應鏈大會觀摩會在項目現場舉辦,記者了解到,項目預計11月實現竣工驗收備案。□本報記者高潮
多款機器人將投入施工
3月11日,走進海南科技館項目現場,建筑內部核心筒區周邊依次設置內環區、中環區和外環區,均由鋼結構吊裝焊接而成。抬頭望去,建筑內部呈環形螺旋狀,屋頂是一個碩大的圓形。“目前主館地上5層主體鋼結構已經封頂,正在進行幕墻施工和裝飾裝修。”中建八局該項目總工程師許眾告訴記者,項目主體機電安裝、管線排布等均完成,日前已經卸載了27處主體鋼結構臨時支撐,這為后續的施工提供了便利條件。主館樓板混凝土澆筑將按照自上而下的樓層順序澆筑,隨后再使用汽車吊依次完成主館旋轉坡道、裙樓安裝施工,各個工序目前正緊鑼密鼓推進。
“現在我們只看到項目的骨架,等幕墻安裝后,將變成一處高顏值的建筑。”許眾表示,項目外立面不久后將穿上“新衣”,幕墻外立面由鋁板、金屬屋面、金屬格柵、玻璃幕墻等多個板塊構成。屆時,主館和裙樓還將由風雨連廊——雨篷相連接,營造十足曲線感。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裙樓施工已經沖出“正負零”。
眼下,300多名工人正奮戰施工一線。許眾對項目早日建成信心十足,觀摩會現場亮相的膩子涂敷機器人、地坪研磨機器人等多款機器人,將投入到后續施工中,確保施工高質高效。
增強自貿港文化軟實力
作為“省會城市十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之一,該項目克服多個施工難點,通過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引領項目高質量發展。“項目鋼結構施工精度要求高,高空安裝難度大,我們采用BIM、Tekla技術對鋼結構節點進行深化,提高構件下料精度,利用智能焊接機器人對鋼構件進行加工。”許眾介紹,為促進項目建設提速,項目施工中應用建筑業10項新技術中的8大項、35小項,涵蓋鋼筋與混凝土技術、鋼結構技術、防水技術與圍護結構節能等8大項,做到智慧施工、綠色施工等,致力打造全省標桿項目。
據了解,海南科技館項目建筑面積4.65萬余平方米,地下共1層,主館地上5層,建筑高度為48.75米。由主館、天文館、風雨連廊和室外科技文化廣場等組成。設置海洋、生命科學管理、太空等主題展廳和巨幕影院和飛行影院等。作為全省首個省級科技館,建成后將為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推動區域科技發展,助力增強海南自貿港文化軟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