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中遍地跑的移動機器人,已投入工業生產一線。

例如,零件廠中物流自動化改造的產線,單日能轉運3000多次物料。科幻照進現實,為工廠節省人力的,是深圳工業機器人公司優艾智合。
6年前,西安交大機械學院博士師兄弟4人,在學校實驗室從事機器人技術研究。彼時越來越多機器人技術落地,觸發了他們的創業念頭。
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4位“學術派”,早期缺乏市場經驗。優艾智合聯合創始人許瑨向《21CBR》記者比喻,那時基本是“拿著錘子找釘子”。
至今,優艾智合已有工業物流、巡檢運維兩大支柱業務,打入半導體、電子制造等行業,在近百家智能工廠部署了工業物流解決方案。
走出實驗室
You,I,Robot,合起來即YOUIBOT,音譯為“優艾智合”,許瑨稱公司的愿景是“打造人與機器人和諧共生”的未來圖景。

走出實驗室,優艾智合的創始團隊經歷了一番痛苦摸索。
許瑨回憶,2017年,公司啟動資金來源于校友基金,隨后拿到了硅谷SOSV基金的投資,從西安搬到深圳。第一站是華強北,次年考慮到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及成本,公司搬到了龍崗。
早期,團隊最頭疼的問題是擴展市場。
“我們跑了200多個不同行業的工廠,現場摸索技術怎么匹配場景,解決方案怎么做才有價值。”
許瑨回憶,4位創始人主動研判在實驗室做過的研究、相關產品落地后的技術特性,能在哪些行業落地。
許瑨說,“機器人行業最核心的技術即自然導航技術SLAM(SimultaneousLocalizationandMapping),在實驗室我們積累了包括視覺、調度、柔性控制等技術,跑工廠時我們就在看場景需求。”
公司的第一個訂單來自米其林集團。
“他們提的需求是,做應用公交車輪胎生產工廠的巡檢機器人,掃描輪胎上的磨損、裂紋、扎釘等。”許瑨介紹。
項目順利交付,問題在于,作為傳統制造業,輪胎細分市場的機械化成熟度,不具備大規模應用的潛質。
許瑨開始瞄準精密電子制造業,重點發力半導體上下游產業鏈制造,拿下臺積電、中芯國際等大客戶,成為半導體行業的工業移動機器人解決方案“供貨一哥”,公司超1/3訂單皆來自行業客戶。
優艾智合拿到了華能集團的電廠巡檢需求,花了半年時間最終交付,并基于此衍生出能源板塊的巡檢機器人業務。

“工業機器人應用場景本質上分為兩類,其一是感知,另外一塊是執行。前者對應著能源行業的工廠巡檢應用,后者則對應半導體、新能源產業鏈的物料搬運和生產作業。”
許瑨表示,公司工業物流和巡檢運維兩大垂直業務,就是這么來的。目前,兩大業務營收比例為6:4。
2018年后,優艾智合的細分市場慢慢做起來,吸引了更多有行業經驗的伙伴加入,公司團隊從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成500人規模。
硬軟件協同
工業機器人,最難的是規模化。“工業機器人差異比較大,針對不同行業的底層技術是一樣的,但針對不同場景,差異化很大。”
許瑨說,工業機器人的價格區間,從幾千上萬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不等,機器人應用的量越大,成本自然會降下來。
優艾智合市場部負責人關健向《21CBR》透露,這些年,公司在做項目交付反復論證過程中,意識到單一機器人形態的局限性。
2018年末,優艾智合打入蘋果供應鏈工廠,交付的是較為簡單的輥筒機器人和人機協同工作的解決方案系統。
“硬件層面,單一機器人形態不能滿足全場智能化物流需求,軟件層面,很多生產工序和物流環節都是數據孤島。”關健說,這進一步啟發團隊,孵化出一套工業物流管理系統。
同年,優艾智合開始重點投入核心軟件“YOUITMS(工業物流管理系統)”的研發。
“最早的TMS都是客戶定制版本,之后不斷迭代,把絕大多數市面上定制化的需求變成模塊化配置。也就是,把客戶工廠有共性部分整合到一塊。”
關健說,TMS已經升級到4.0版本,此前靠敲代碼來實現的功能,現在可以用下拉菜單選配的方式迅速調用,迅速打開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應用。
經過數十個項目實踐,TMS的演變進一步驅動公司產品研發端,形成0、C、L等產品矩陣,支持工業機器人對接工廠智能系統,包括工廠里的智能設備、電子料架、自動收放板機等。
“每個稍微大一點的項目,都需要開發接口,一個規模化應用場景可能要接入上百個接口。”關健說,TMS系統的彈性與機器人產品互為支撐,實現了硬軟件結合。
就智能工廠建設而言,優艾智合的移動機器人,已幫助數百家工廠形成從原料倉、線邊倉、生產線到成品倉的完整業務流程閉環。生產線上的所有數據鏈條全都打通了。
“機器人只是個載體,應該投入研發的核心技術,并不在于降低機器人市場成本,而是把機器人應用得更好。”許瑨強調。
在他看來,工廠自動化系統提出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已是行業通用版本的TMS系統,遠沒有打磨完成時態,它將一直迭代下去。
被集成策略
工業機器人賽道正變得擁擠,優艾智合持續鞏固護城河。
許瑨介紹,這些年的市場摸索,得出目前交付應用的兩種模式——直接對接客戶和賣給集成商。
公司面向海外市場主要采取第二種模式。
“海外業務主要通過渠道商網絡布局,因為那些本地化的合作伙伴更了解當地市場。”許瑨說。
具體而言,優艾智合的海外業務基本為出售機器人模塊以及相關解決方案,由國際制造業大廠采購。目前,公司已經積累將近100個海外合作伙伴。
許瑨說,中國廠商的出海優勢,是卷起來的。
“技術迭代快、價格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各個玩家要不斷打磨自身的解決方案,降低成本。”
優艾智合的產品已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西班牙、德國、意大利等30余國家,構建超60個國家和地區的銷售及服務網絡。

許瑨透露,得益于海外業務的表現,公司連續三年的年交付量呈三倍增長。2022年,優艾智合營收3.5億元,出貨量1500臺,合作伙伴超150家。
許瑨承認,快速增長過程中帶來管理混亂,這是一個必然結果,優艾智合正在進行戰略收縮。
“早期嘗試的行業比較多,先探索不同行業應用,再去摸索市場天花板,提高成長速度,問題是資源不聚焦。”
關健說,公司工業物流板塊已從早前的八九個細分行業縮減到兩個——半導體和新能源鋰電池。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聚焦在行業里,更深入地扎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