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國內首個“5G+機器人”自動化生物廚余垃圾利用項目廚余垃圾就地“變身”蛋白蟲、有機肥
探訪國內首個“5G+機器人”自動化生物廚余垃圾利用項目廚余垃圾就地“變身”蛋白蟲、有機肥

山東欣兆源生物能源處理中心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李焜染攝
廚余垃圾經過破碎機打磨成漿料,漿料通過管道運輸進行自動布料,經過黑水虻過腹轉化,產生蛋白蟲和有機肥……近日,在山東銀座集團玉函路店內,一個“5G+機器人”自動化生物廚余垃圾利用項目落戶,這是國內首個實現“5G+機器人”自動化生物廚余垃圾利用的就地處理項目。
“5G+機器人”生物廚余垃圾處理再添“黑科技”
3月8日上午10點,記者來到山東銀座集團玉函路店內的山東欣兆源生物能源處理中心,這里將廚余垃圾處理分為了4個規模化區域:養殖區、粉碎加工區、程序操作臺、智能機器休息區。
在粉碎加工區,這里有一臺大型機器,據介紹,大塊廚余垃圾將在這里打碎成漿料,再通過管道輸送到養殖區。在養殖區,整齊排列著一個個貨架,貨架上是一個個盒子,盒子內裝著被打碎的廚余垃圾以及黑水虻蟲卵。記者仔細觀察發現,盒子上貼著三個編碼,編碼相當于盒子的序號。
在一旁的程序操作臺,工作人員輸入盒子編號以及行動軌跡,停在休息區的機器人按照指令進行操作:選中指定的盒子,將盒子拿出按照軌跡運送到分離臺,分離臺將蛋白蟲和有機肥進行分離。
據介紹,該項目運用生物降解技術和工業生產技術相結合的模式,利于黑水虻的生物特性來完成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完全轉化,廚余垃圾不再產生其他廢物排放,實現全利用。該項目有3個特點:低成本、高效率、自然環保無污染。
“這個項目建成達產后打破了傳統黑水虻粗放式的養殖模式,不僅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還運用智能機器人,將‘5G技術’運用到餐廚垃圾處理當中,實現了廚余垃圾處理的智能化。”山東欣兆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王雪蓮介紹說。
最大日處理可達10噸黑水虻過腹轉化產生蛋白蟲、有機肥
像這樣的生物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在山東屬于首家,結合“5G+機器人”的“黑科技”,屬于全國首例。
那么具體的處理流程是怎樣的呢?據介紹,首先廚余垃圾收集后經過破碎機的加工,打磨成漿料通過管道運輸到養殖區,養殖區的黑水虻對漿料進行過腹處理,經過一天的時間,漿料變成有機肥。一天布料時間早晚各一次,一天一盒處理將達到10公斤以上。
“智能機器人的存在節約了人工成本,而且拿取、搬放、運輸的過程靈活便捷,對于之前養殖高度達不到的地方,機器人也能通過上下調節來完成運輸工作。”王雪蓮說,該項目一天可以處理廚余垃圾5—7噸,最大的處理量達到10噸,玉函銀座的廚余垃圾處理量可以達到100%。經過系統的操作處理,廚余垃圾將產生兩種產品,一個是蛋白蟲,一個是有機肥,其中鮮蟲可以用來喂雞、鴨、魚和寵物,鮮蟲烘干可以做成寵物飼料和雞飼料,有機肥可以直接用于園林或農作物的種植。目前該項目,1噸餐廚垃圾可以轉化200公斤蛋白蟲,1.2—1.5公斤的有機肥。
“黑水虻這種蟲子比較潑辣,只要陽光充足溫度適宜在哪里都能生存,一個周期的生長大約需要30—40天。而最佳可利用時間在幼蟲階段,大約8天。幼蟲不停吃飼料,一天的生長量就能達到三倍。”王雪蓮說。
產出將實現“全鏈條”育卵、養殖最終自給自足
目前,該廚余垃圾處理項目的蟲卵還是從外地購買,未來計劃實現全部自給自足。
“目前蟲卵來自廣州、武漢、南京等城市,下一步我們計劃自產自銷自用,產出實現‘全鏈條’。”王雪蓮說,同時目前由于空間受限,日處理廚余垃圾能力有限,下一步將計劃加大生產規模,日處理能力達到30噸,輻射除了山東銀座集團玉函路店之外的其他大型社區、商超。
“該項目采用黑水虻生物特性,將餐廚垃圾‘變廢為寶’轉化為生物蛋白和有機肥,并將‘5G+機器人’智能化,應用到黑水虻處理廚余垃圾的項目,通過5G實現智能監管控制,使用智能作業機器人完成全部項目工作的90%。”項目現場,歷下區城市管理局(綜合行政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是今年歷下區在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方面打造的亮點項目之一。此外,該局今年還計劃打造全國一流水準的垃圾分類監管系統,設置全省首家“碳中和垃圾分類積分兌換超市”,同時打造4個垃圾分類標桿街道,將垃圾分類貫徹到方方面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