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上海、浙江、廣東、江蘇、山東、福建等經濟大省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數據發現,這些經濟大省紛紛依托機器人產業進行制造業轉型升級,政策含金量十足,發展勢頭迅猛,探索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深度融合的新路徑,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出了一個新引擎。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9月6日,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機器人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比2015年增長了10倍,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多位經濟大省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高端制造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行業看好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盡管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與國外仍有差距,但在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領域,國內產品性價比和功能都已經趕超國外同類產品。隨著沿海經濟大省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這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智能下料分揀產線
釋放紅利,經濟大省機器人產業按下“快進鍵”
近年來,國家不斷完善發展智能制造的產業政策,出臺了《“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2021—2023年)》《“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政策指引,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轉型,鼓勵支持工業企業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8月19日,在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機器人產業正在迎來一個創新發展、升級換代的重要機遇期。”
疫情之下,國內制造業擁抱工業4.0,使用機器人推進智能制造的意愿逐漸攀升,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按下“快進鍵”,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總體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尤其上海、浙江、廣東、江蘇、山東、福建等經濟大省正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沃土”。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已經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鏈,正極大改變著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當下,江浙地區已建立起我國功能最完善、系統最健全的機器人產業生態體系,形成了以上海、昆山、無錫等地區為代表的產業集群。產業規模效益、產業創新能力、產業創新環境等方面均走在全國前列。
《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底,要在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重點領域集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在智能網聯汽車、可穿戴設備、智能機器人等方面培育一批重磅產品,數字技術創新和數字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
浙江省2020年印發的《浙江省打造智能機器人產業高地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力爭到2025年,智能機器人前沿理論研究水平在國內領先,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性能品質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機器人集成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成為全國標桿,產業生態進一步完善,成為全國智能機器人產業高地。
江蘇省印發的《江蘇省機器人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省機器人產業產值要達1000億元,年均增長35%以上,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萬臺,形成一批機器人重點領軍企業、知名品牌和特色產業基地。
從產業創新能力來看,截至2022年7月,長三角地區機器人產業技術專利數累計達79844件,其中江蘇申請專利數量最多,浙江和上海緊隨其后。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達4547家,江蘇依然領跑。
一研發總部設在上海的機器人企業負責人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一方面,華東地區是國內智能制造的核心聚集地,吸引了大批量高端人才,一些學成回國的機器人專才大量聚集在長三角地區,為機器人企業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華東地區機器人供應鏈相對來說較完備,加上汽車產業聚集,機器人企業精準聚焦的大量市場客戶群也集中于此,行業發展具有很大優勢。”
在廣東,一大批機器人制造新秀也在崛起,數據顯示,廣東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市場的33.9%,產量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
在機器人這條“賽道”上,制造業大省廣東已先行布局,頻出利好政策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添力。2020年,《廣東省培育智能機器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智能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達到800億元。
2021年,《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為依托,推動工業機器人在高端制造及傳統支柱產業的示范應用,建設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機器人產業創新、研發和生產基地。
研發總部落戶在廣州的機器人企業行深智能董事長安向京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行深智能在廣州設立研發中心首先源于廣東的人才優勢,其次是廣州大力扶持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發展,而機器人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利好政策的支撐和扶持。
再看其他省份,福建省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福建專項規劃》提出,依托省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算法、理論研究和學科交叉研究。依托龍頭企業,加大人工智能芯片、機器人等攻關力度,重點突破一批人工智能和產業新體系融合的“卡脖子”技術。
山東則在《山東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中提出,到2022年山東人工智能企業預計達到500家以上;到2025年,山東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作為制造業中知識密集、創新活躍、成長性好、附加值高的關鍵領域,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領域已然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引領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穿梭于各大園區的國產機器人
產業鏈協同效應凸顯,機器人產業成發展新引擎
疫情加速國產替代。機器人外資企業在生產、交貨、售后、服務等多方面均受到全球疫情影響,國產機器人廠商憑借國內較為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強大的技術服務能力和靈活的市場策略,迅速搶占市場。
據MIR睿工業數據,2022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出貨13.11萬臺,同比增長1.5%。其中內資企業出貨增長16.2%,外資企業出貨降低5.4%。此消彼長,凸顯國產替代趨勢加速。
“國內服務機器人領域,國產化趨勢十分明顯,這主要得益于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組織效率較高。”萬為機器人董事長李金波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當前,國產機器人的性能和可靠性與國外相差無幾,國內機器人企業搶抓巨大市場需求,在物流、安防、消費服務等細分領域研發出一批特色產品,部分產品實現國際領跑。
辛國斌介紹稱,截至2021年底,國內機器人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101家,涵蓋了整機、核心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等各類企業。
記者對比各個經濟大省的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計劃也發現,各地機器人產業政策的出臺也正圍繞協同機器人產業鏈上中下游創新、融通大中小企業發展,構建良好產業生態。
《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重點突破服務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服務機器人行為類人化,提升服務機器人高端產品供給。
具體來看,上海一方面從研發端提出要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集中攻克智能芯片、伺服電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體化關節、新型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另一方面從供給端提出,要提升高端產品供給,重點發展手術機器人、陪伴機器人、智能護理機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務機器人等,在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社區等場景率先開展服務機器人試點。
浙江則提出,要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計劃,建立協同創新重點項目清單制度。依托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等資源,打造對接平臺,組織對接活動,引導機器人本體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應用企業、金融保險機構等,開展“產用金”協同創新。
廣東對機器人產業發展定位更加“精準”,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區域錯位發展格局,支持廣州、深圳發揮高端資源匯集優勢,開展機器人研發創新;支持佛山、東莞、珠海、中山等地發揮生產制造優勢,建設機器人生產基地;支持其他各地市做好產業配套。推廣實施智能化改造,提升機器人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以深圳為例,重點瞄準發展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無人機產業,推動以面向3C產業為主的工業機器人及集成應用。打造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加強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的深度融合。
除了經濟大省“優等生”紛紛出臺政策扶持產業協同創新,2021年12月,工信部等15部門印發的《“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也提出,必須搶抓機遇,直面挑戰,加快解決技術積累不足、產業基礎薄弱、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推動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到2025年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艾媒咨詢CEO張毅認為,目前機器人產業要快速發展,對產業鏈各方協同創新和應用迭代提出新要求,關鍵零部件質量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要繼續加強,在面對“卡脖子”技術問題的時候要勇于突破創新,實現工業機器人零部件國產替代,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進一步升級。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預計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4億美元,5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2%。其中,2022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有望達到87億美元,服務機器人65億美元,特種機器人22億美元。
躋身中國科技機器人企業50強的視比特機器人董事長鄧文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未來,機器人將在一些高附加值的領域,如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半導體等重點行業迎來更廣泛的應用,這些領域無人化趨勢愈發明顯,發展速度和規模化也會很快。此外,中國制造業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躍升趨勢、由單個工作站到產線級多機器人協同趨勢都值得期待。
多位機器人創業者一致看好機器人產業,他們認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機器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將為建設制造強國、健康中國,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