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芯片領域里,美國一直擁有著很高的話語權,在我國華為等科技企業被老美卡脖子發展以后,就讓我們認識到了發展國產芯片產業鏈的重要性,所以這幾年,我國也一直在用舉國之力去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國產芯片產業鏈,為了盡快在芯片領域進行突破,中國半導體各司其職,不少企業都開始在不同的領域進行發力!

基本形成2500億元的集成電路規模
實際上,我國在半導體芯片領域并非是一片空白;國內的華為海思、上海微電子、以及中芯國際等企業都在芯片的研發設計和生產等領域進行了布局,而在上海,我們還打造了“東方芯港”,在這里不僅聚集了大量的半導體芯片企業,而且還擁有著國內最頂級的芯片人才,如今上海已經基本形成了2500億元的集成電路規模。

外媒:中國半導體“大勢已定”
作為我國半導體芯片發展的最前沿陣地,上海“東方芯港”也投入了眾多的人力物力資源,在經過眾多企業的不斷努力以后,我們也終于在光刻機、刻蝕機、光刻膠材料等等領域實現了突破;雖然說我們現在還無法與臺積電和三星的5nm工藝制程技術相提并論,對此外媒也紛紛表示:中國半導體的發展也早已經“大勢已定”!

突破90nm光刻機,可量產14nm芯片
如今,上海公布了在集成電路領域取得的一些成果,在90nm光刻機領域已經進行了突破,并能生產14nm芯片;而且在5nm先進的蝕刻機領域也已經有所突破,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不得不說上海“東方芯港”的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其中上海微電子已經成功的實現了90nm光刻機的突破,而5nm刻蝕機則由中微公司領頭破冰,其生產的5nm蝕刻機甚至已經被臺積電所采用;而中芯國際經過這么年時間的發展,其N+1和N+2工藝技術應該也早已經能實現14nm芯片的量產!

目前來看,現在中國半導體已經“大勢已定”,在這些頭部芯片企業的不斷努力下,在芯片設計、制造、封裝三個環節中,我們已經進行了技術突破,除了光刻機和蝕刻機以外,在芯片設計的EDA軟件領域,國內的華大九天也已經宣布可以在28nm提供模擬全流程EDA工具;這也讓我們不用擔心再被EDA工業軟件給卡脖子;而在芯片架構領域,國內的阿里、華為海思都已經成功的打造了開源的開源架構RISC-V,另外,國產龍芯中科也自研了LoongArch指令集架構。

隨著全球芯片市場出現短缺以后,國產芯片產業鏈就迎來了大爆發,而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超萬億規模的芯片,只要有國內市場加快發展,并努力實現自給自足,那么有這萬億級大市場的支持,我們何愁中國半導體發展不起來呢?不知道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