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概念提出,智能制造和柔性制造已經成為制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立德智庫判斷,機器人市場滲透率逐年提高,能準確地完成復雜、重復任務的協作機器人未來前景廣闊,將對于中國工業發展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協作機器人具有易于安裝、靈活部署、人機共融等特性,具有廣泛應用場景日,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采用。立德智庫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協作機器人銷量突破萬臺,同比增速57.1%,市場規模近15億元,同比增長超20%。
目前,全球機器人領域相關創新機構與科技企業圍繞人工智能、人機協作、多技術融合等領域依然正在不斷探索,我國機器人領域核心共性技術與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本體研發、系統集成、關鍵零部件生產得到充分發展,為制造業提質增效、換擋升級提供著全新動能,我們堅信協作機器人未來大有可為。

近年來,以節卡為代表的多家中國協作機器人企業發展勢頭猛烈,并陸續開啟全球化布局,走出了一條具有代表性的發展之路。為此,立德智庫也是從全球疫情開始的2020年起,邀約機器人行業頂級專家,對協作機器人行業開展了深度調研,最終結合高校、專家、資本、企業意見完成本報告,并委托機器人大講堂平臺于6月22日進行全網公布。
本報告第一板塊,從政策導向、經濟環境、社會影響、技術現狀、應用場景出發,結合節卡機器人等多家中國企業的發展案例,多維度分析探討并挖掘歸納了過去數年時間中國協作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歷程、技術特性。
本報告第二板塊,結合全球協作機器人行業發展現狀,對全球協作機器人發展歷程、市場規模進行分析,并對照中國協作機器人產業鏈、投融資、應用場景與案例,針對國內協作機器人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可行性展開了進一步探討與研究,試圖總結出中國協作機器人快速發展的秘訣,為全球協作機器人從業者提供思路與參考。
本報告第三板塊,繼續立足全球視野,圍繞全球協作機器人專利與標準,對全球協作機器人專利申請情況,國內節卡機器人等重點企業專利布局進行對照和分析,針對國內協作機器人標準、認證體系展開解讀,探討了中國協作機器人企業全球化的未來可能性。
本報告第四板塊,聚焦協作機器人技術,結合當前中國多所高校、研究院、企業在協作機器人基礎前沿技術、協作機器人核心關鍵技術上的研究成果,著重就協作機器人獨具特色的安全性、感知能力、精度與可靠性、人機操作界面、人機協同特性幾大方向展開分析。著重對新型機構/材料/驅動/傳感/控制與仿生技術、智能機器人感知與認知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碰撞檢測技術、牽引示教與遙操作技術、一體化關節設計技術、高品質運動控制技術、基于持續學習的智能作業技術、集成應用技術幾個細分路徑進行了研究歸納。
本報告第五板塊,針對節卡機器人等中國協作機器人重點企業案例進行對比分析,致力于全方位展示我國協作機器人技術方面的積累及發展趨勢。同時,立德智庫還選取了協作機器人頭部企業JAKA節卡機器人,作為企業代表,聯合發布2021年中國協作機器人技術發展報告。
本報告第六板塊,凝聚了許多高校與企業專家對中國協作機器人未來發展路徑的思考與探索,對協作機器人未來發展指出了一些可行道路。感謝長期關注中國協作機器人發展的用戶。
關于立德研究院
北京立德融創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立德研究院”)作為立德共創機器人服務平臺中的智庫咨詢平臺,是一家集機器人高端智庫、產業咨詢、機器人技術、成果轉化、創業孵化、項目投資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究院。正搭建機器人技術平臺,構建中國機器人行業大數據,打造中國機器人高端智庫,研究院致力于打造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生態圈”。
關于節卡機器人
節卡機器人,全球柔性智能機器人領跑者,創立于2014年,是一家聚焦于機器人本體與智能工廠創新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節卡機器人堅持技術突破與創新,積累了300多項專利,9大核心技術(無線示教、圖形化編程技術、拖拽示教技術、一體化關節技術、碰撞保護技術、視覺安全防護技術、機器人控制技術、高精度關節實時控制技術、力控技術),6大核心算法(路徑規劃算法、軌跡平滑算法、動力學控制算法、安全控制算法、高精度伺服控制算法、末端抖動抑制算法),在多項應用上取得創新性突破,不斷引領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潮流。
協作機器人典型案例
汽車行業應用——汽車后備箱儲物簾把手板涂膠機上下料
經前期方案調研發現物料特殊,料倉物料不是水平;產品尺寸大,長度大于1米,需要通過機器人的柔性避開障礙物,避免干涉;產品尺寸大和生產節拍要求高,對機器人速度和穩定性由較大要求。采用雙工位,兩臺JAKAZu7協作機器人可以交替對產品上料下料以及翻面,減少人工轉運的環節;同時機器人在等待壓鑄件過程中完成其他上下料工作,優化時間和工序配置,工作完成度更高。
3C電子行業應用——PCB檢測
PCB行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各工序的上下料、翻轉、分揀、定位及檢測等功能上,要替代人工配合PCB板加工設備和檢測設備的操作。節卡機器人PCB檢測應用解決方案主要用于產線上對電路板好壞的判斷,通過與檢測設備的信息交互,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檢測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