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這塊餅,好吃不好做。
小米的業務板塊,再度新增了“機器人”選項。就在上個月,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經營范圍新增包含“服務消費機器人制造、銷售”。
這不禁讓人困惑,小米要造什么機器人?
時間回到去年8月,雷軍在小米新品發布會的最后,重磅介紹的全新品類——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用小米的話說,它匯集了小米11年的技術沉淀,是工程師文化和創新精神的深度凝結,也是小米對未來科技生活的再次探索。
但小米僅在去年開放過兩批共700名體驗官名額,此外再無相關市場化進展。
除了仿生機器人,事實上,小米在掃地機器人領域持續有專利新增。企查查顯示,去年小米掃地機器人新增了9件專利,今年以來,又新申請了4件專利。
聯想到小米現今在主營手機業務上的乏力和新興造車業務的尚未落地,如果說小米要靠機器人開辟第二增長曲線,好像也沒那么令人驚訝。
本文將梳理小米與機器人有關的業務動作,以深入探究:小米在機器人領域布局如何?其未來會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線?
01下行的手機市場,上升的機器人市場
小米2022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小米手機銷量同比去年下降1090萬部;一季度營收734億元,同比下降4.6%;調整后凈利潤29億元,同比下降52.9%。
這是小米自18年上市以來,季度營收的首次下滑。
若分析其中原因,短期內固然有疫情和芯片短缺的供需雙重影響。但長期來看,手機行業增長早已見頂。
根據IDC數據,2020年我國智能手機市場用戶數量為8.5億人,平均售價約為2000元。據此推算,我國智能手機市場規模已達到至少1.7萬億。
從增長率上看,2021年我國全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29億臺,同比僅略增1.1%。2022年一季度,出貨量為7420萬臺,同比下降14.1%。而根據工化部的數據,2017年至今,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較過往頂峰時期腰斬43%。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智能手機市場創新乏力、逐漸下行已成定局。

另一邊,與手機產業鏈有著許多共通之處的機器人產業,正以年均近20%的增速,成長為千億級市場。
根據波士頓咨詢數據,預計到2030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最高將達到2600億美元,十倍于2020年的250億。放眼中國,《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1年)》也顯示,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839億元,預計到2025年就會達到15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8.3%。
在各種機器人中,服務機器人的前景最被看好。2017年以來,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21年達到125億美元,同比增長32.35%,連續兩年增速超過20%。波士頓咨詢預計,2030年2600億美元的機器人市場中,服務機器人獨占65%。

(機器人賽道分類,偲睿咨詢整理)
華為、三星等手機大廠,早早相中了這塊市場。
企查查數據顯示,華為自2020年至今共申請了75件機器人相關專利,包括機器人控制方法、裝置、儲存介質等,今年4月,其與達闥機器人簽署協議,聯合打造服務機器人相關解決方案;
三星早在2019年就推出了第一款護理機器人,至今機器人相關有效專利已達1300余件,在去年更是成立了機器人業務團隊,并宣布投資2050億美元于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產業,積極推動家用機器人的商業化;
除小米發布Cyberdog以外,OPPO也在去年公布了自研的第2代四足機器人,但暫未發售……
小米亦在服務機器人這條線上布局已久。
四足機器人是一張明牌。其目的之一,正如雷軍在發布Cyberdog時說,四足機器人擁有極為深厚的應用前景,如災區搜救、醫療救助、客廳陪伴等等,而且還能作為IoT和AI技術的入口,提高其變現能力。
此外,它還承載著儲備技術與人才的責任。小米智能辦公事業部總經理也曾表示,通過制造機器人,小米也想要押注前沿技術,并為現有的智能制造儲備人才、技術和算法等。
比四足機器人更早投入、更多積累的,是清潔機器人。
從專利上看,小米共申請過64件清潔機器人相關專利,其中有37件是與生態鏈企業石頭科技或追覓的共享專利。剩下的27件專利中,呈現出明顯的時間區隔:超過一半的類型都是“外觀設計”,均分布在2019年以后;其余的類型為“發明申請”,均分布于2018年及以前。
可以看出,在與石頭科技的“蜜月”期間,小米跟著做了許多研發工作,而與石頭科技分手之后,小米生態鏈團隊,更多在外觀設計方面發力。
那么,手握仿生機器人和清潔機器人兩張牌,小米打得怎么樣?
02 清潔機器人:等待下一個“小米時刻”?
眾所周知,小米在除手機、汽車以外的諸多領域不直接研發生產,而是大量采用ODM模式,培育了一大批生態鏈企業。
靠著這樣的方式,小米在2021年清潔機器人領域的市占率是10.9%,排名僅次于科沃斯、云鯨。
但小米頭部廠商的位置坐穩了嗎?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中國清潔機器人的發展歷程,呈現出很明顯的技術推動特征。
2002年iRobot發布第一款家用掃地機器人,由于技術的限制,其采用隨機碰撞的方式工作,清掃效率低下,因此這個市場一直沒有掀起多大波瀾。
直到2013年,多個廠商將傳感器(激光雷達或攝像頭)應用在掃地機器人上,使掃地機器人由隨機碰撞時代步入全局規劃時代,掃地機器人才正式走入中國市場,開始穩步增長。

第一波技術浪潮就起始于2016年。當年,小米的生態鏈企業石頭科技發布了基于LDSSLAM算法的米家掃地機器人,將激光雷達應用到掃地機的導航系統上,同時大幅壓低價格,售價僅為1699元,遠低于同時其他全局規劃類產品。
也正是這款現象級的產品,真正使得掃地機器人成為吸塵器的有效替代品,讓小米在次年就收獲了10.3%的市占率,銷量也在2018年2月達到了100萬臺。
之后的兩次浪潮,分別發生在2018和2020年。
2018年,iRobotRoombai7+推出自動集塵功能,只需“每月一拋”,將用戶的雙手從臟活中解放出來,科沃斯、石頭也于之后跟進該功能。這一功能的出現,讓當年中國掃地機市場同比增長50%,達到史上最高。
2020年,云鯨推出“小白鯨J1”掃拖一體機,進一步滿足了中國人的拖地需求,將掃地機器人的價格推向4000元甚至更高,成為當年掃地機器人市場的一匹黑馬。云鯨市場地位因此快速提升,其線上渠道市占率達到2021年的11%。也正是這一爆款帶動下,讓2019年放緩的市場重新回暖,達到17.5%的增幅。

僅僅六年的時間,掃地機器人就已經發生了三次的產品迭代,且間隔時間愈來愈短。其變化之快讓眾廠商深刻意識到,“誰不創新,誰就落后”。
并且,目前的掃地機市場仍有不少消費痛點制約其進一步滲透,如全自動加換水、大體積(面積)垃圾處理、避障算法改進等等,因而可以預見,未來仍會有不止一輪的產品更替。
而在歷次迭代中,小米扮演了什么角色?
2016年,小米通過投資數百萬美元,將石頭科技打造為第一批掃地機器人的生態鏈企業之一,發布了首款“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那時,小米借助石頭的研發,站在了產品創新的潮頭。
但在之后的幾輪迭代中,小米便不再是“創新的引領者”,而是“產品的跟隨者”。
石頭科技出走后,追覓科技成為小米扶植的“第二代”掃地機生態鏈企業,在小米現有的12款掃地機中占有4個席位。但其尚未有一款真正占領用戶心智的技術創新式產品。
在36氪的采訪中,有掃地機從業者就曾表示,幾年來,追覓更多奉行“跟進策略”,給市場展現出的是其強大的生產能力而非研發能力,因而未產出一個“爆款”。
2020年“掃拖一體”這一波技術迭代中,小米就因為沒能及時推出拖地產品而被黑馬云鯨所趕超。
從“引領者”轉變為“跟隨者”,小米地位的變化,有股宿命的味道。
由于小米追求極致的性價比,往往會將研發成本極高的生態鏈企業毛利壓得很低。加之小米對生態鏈企業在外觀、貼標、定價等方面的嚴格限制,生態鏈品牌勢必不愿一直以生產商的身份活在“小米的陰影中”。
以小米一手扶植的石頭科技為例,2017年至2020年,小米的貼牌收入已經從營收占比的90%跌至不足10%。“去小米化”,是生態鏈企業壯大之后的共同選擇。
無法阻止生態鏈企業壯大之后“出走”的局面,卻又要一直維持掃地機器人市場的頭部地位,小米的選擇只能是,在歷次周期迭代中,找對合適的“代言人”,將其扶植成為新一輪龍頭玩家。
而這只會愈來愈難。從2018年至2020年,包括小米在內的Top3玩家市占率,從63.9%提升至75%。最近兩年,除了小米市場份額維持在16%,其余兩家廠商科沃斯和石頭科技,市占率分別提升了4%和3%。這說明,在掃地機器人市場上,頭部廠商的技術護城河積累愈來愈深,頭部效應正在加強,留給后來者愈來愈少的機會。

對小米來說,無論是將這一批“二代選手”扶持進入頭部梯隊,亦或是在二代選手出走后,從行業二三梯隊中,再度找到第三代、第四代生態鏈“種子選手”,其成本都會愈來愈高,難度也在不斷加強。
當然,小米還有一個思路——自研。
我們不妨參考小米在手機、汽車領域,兩次親自下場的時刻。
2011年,山寨機橫行,第一代小米手機以1999元的價格橫掃手機市場,斬獲790萬銷量。當年智能手機在中國的滲透率約為20%。
2021年,小米宣布造車,預計2024年實現量產。而中汽協2021年底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達到19.5%,正在加速邁過20%大關。
在小米的兩次入局中,20%都是一個重要的時刻。
業內普遍認為,20%的滲透率,意味著新市場中,普及教育工作基本完成,在技術領先的頭部廠商帶動下,供應鏈亦趨于穩定,顛覆性的技術革新不再頻繁出現。此時,小米憑借其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優勢進場,可以精準打擊一大批不掌握技術優勢的中低端廠商,憑借性價比在中低端市場稱王。
掃地機市場,小米也許在等待著下一個“小米時刻”。
作為智能家居重中之重的一環,掃地機器人已經成為中國用戶使用最多的智能家居產品,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市場空間達百億規模。這樣的市場,對于陷入發展瓶頸的小米,是萬萬不可錯過的。然而,根據奧維云網數據,目前中國掃地機器人的滲透率僅不到6%,距離20%的“小米時刻”還相差甚遠。
在這之前,小米必須在愈來愈難的生態游戲中,盡可能打好手上的牌,守住已有的市場蛋糕。
03 仿生機器人:認真布局or“畫餅占坑”?
去年8月13日,小米發布了第一款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中文名“鐵蛋”。這臺高端仿生機器人,搭載了英偉達人工智能處理器和英特爾攝像頭模塊,以及小米自研電機。
就在小米發布Cyberdog的幾乎同時,小鵬發布首款智能機器馬“小白龍”,為全球首款可騎乘智能機器馬;特斯拉宣布TeslaBot項目,介紹了后更名為Optimus的人形機器人,旨在“消除危險、重復和無聊的勞動”。
大廠爭相涌入,仿生機器人究竟有何魅力?
根據波士頓咨詢數據,到2030年,全球仿生機器人催生的專業服務機器人市場空間最高將達到1700億美元,遠超出工業機器人和輔助機器人市場規模。
以四足機器人為例,其近期的主要應用場景就有娛樂、應急響應、安保、倉儲物流、包裹配送等;而遠期更是充滿無限可能,包括工程建設、看護服務、搶險救災、人類陪伴等等。
國內仿生機器人頭部公司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認為,眼下四足機器人市場很像是爆發前的無人機市場,應用前景極為廣闊,"不超過5年你就能看見不少人跟四足機器人一起逛街,做休閑娛樂活動;還有在危險作業區,甚至化工廠都會有它的身影"。
因此,大廠們一致認為,誰把握了仿生機器人,誰就把握了未來。
然而,這樣的“未來產業”在如今都會面臨一個共性問題——商業化。不要說小鵬、三星等非機器人領域企業還未開始發售產品,就連宇樹科技這樣專門做四足機器人的公司,目前面向市場的產品銷量也僅僅過千,且大多為企業、高校等研究使用。
可以說,仿生機器人這塊餅,很大,很香,但有點遠。
小米的選擇也頗有意思。
在Cyberdog的發布會上,雷總僅僅向觀眾展示了“鐵蛋”的幾個簡單動作,如聽從指令、跑跳、后空翻等。同時,小米誠實地表示,“鐵蛋”僅僅是工程探索版,將會邀請全球工程師開源共創。另外,“鐵蛋”遠低于成本的售價(9999元)和一期受邀客戶的數量(400名)也直觀體現了其非成品的特點。
在企查查數據庫中,小米有關足式(腿式)機器人的專利共有32件。
從專利類型上看,其中僅有4件類型為“發明申請”,2件為“外觀設計”,其余均為“實用新型”,這說明小米的機器人制造更多屬于既有技術的集成,而少有新技術的突破。小米其實也不避諱這一點,表明小米的核心算法正是基于開源的MITMiniCheetah和操作系統ROS2。
從時間上看,32件專利中絕大多數申請于Cyberdog發布(2021.8.13)之前,只有3件申請于發布之后,似乎側面反映了小米機器人的研發停滯。

從公開資料上看,小米的機器人團隊最多時候也只有幾十人,且大多數沒有機器人研發經歷,兩個重要的團隊“導師”竟然是2020年校招的碩士畢業生。
對比國內其他仿生機器人公司的投入,小鵬的生態鏈企業鵬行智能在深圳、廣州、北京、美國均設有研發中心,自2020年開始未曾停止申請專利的腳步,如今已達70余件。去年年末,還邀請了知名機器人專家、原配天機器人總經理徐志根的加入。
四足機器人巨頭宇樹科技,團隊規模200余人,已公開申請專利109件。目前,其已推出A1、Go1等多款四足機器人產品,銷往數十個國家。
對比來看,小米在仿生機器人研發上,“占坑”“畫餅”“搶占熱度”的意圖更為明顯,要付出的還有很多。
04 結語
無論是清潔機器人還是仿生機器人,此刻都正處于市場早期的風口上,距離如智能手機般大規模爆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小米在機器人領域,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局投資。
在小米集團及順為資本投資的25家機器人相關標的中,有兩個特點最值得關注:工業機器人多與智能制造相關,如倉儲機器人、機器人自動化、協作機器人、機器視覺等;而服務機器人緊緊圍繞消費者需求,如教育機器人。
因此,除了下場自研,通過投資孵化更多的服務機器人生態鏈,抑或將工業機器人應用在小米自身的產品生產中,以達到生產自動化,都是小米在機器人領域可以打出的牌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