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中每天有包括耗材、器械、各科室藥品、X光片、文件資料、檢驗標本、污衣被服、餐飲、醫療和生活垃圾等在內的大量物資,需要院內物流人員通過手推車、提籃、電梯等形式進行搬運和傳遞內部運轉工作。
由于物資本身的非標準化(重量、體積、優先級、注意事項等),物流的起點、終點不確定,以及院內傳統人力物流準度低、效率低等因素,醫院在院內物流建設上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成本。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醫院將大約46%的預算花費在與物流有關的地方,其中19%花費在了人力勞動上,單個醫院年均花費約為300萬元。
如今隨著醫藥分離等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發展,院內結構優化和醫院運營成本降低的需求持續提升,醫療物流配送機器人呼之欲出。公開招標數據顯示,醫院采購醫療物流配送機器人始于2019年,僅僅過去三年,醫療物流配送機器人采購量便已逼近中型箱式物流。
Mobile Industrial Robots(以下簡稱 “MiR”)自2018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就致力于為全球汽車、電子產品、第三方物流、醫院等領域提供自主移動機器人解決方案,以全面提升機構內部物流效率及生產力。
目前,MiR與其生態合作伙伴—艾信智慧醫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以下簡稱“同濟醫院”)和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以下簡稱“之江院區”)分別部署了一臺和四臺自主移動機器人(AMR: Autonomous Mobile Robots),應用于醫院的住院部、手術室、檢驗科及藥房,協助運輸藥品、檢驗樣本、物料、無菌手術耗材等醫用物資,替換過往人工加推車的運輸模式。
MiR AMR在之江院區
據MiR中國區銷售總監張愉介紹,醫院自動化物流發展已久,但采用AMR技術完成部分運輸任務,卻尚處探索階段。此次MiR院內醫療物流配送機器人的部署不同于以往,運用AMR技術,打通了院內物流“最后一公里”,使院內物流工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動化。
AGV升級為AMR,
院內物流機器人奔赴AMR時代
過去發達國家醫院通常運用自動導航運輸車(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技術,提升院內物流運輸效率。
盡管相較于AMR自主移動機器人AGV機器人傳輸系統售價更低。但由于AGV機器人傳輸系統通常需要在磁、激光等導向裝置引導下沿程序設定路徑運行或停靠到指定地點,再完成一系列物品移載、搬運等作業,對于二維碼、光磁導向等外部基礎設施依賴較高,在院內人群密集的中國該技術應用安全性、可實踐性、無菌性、靈活性程度較低,而多被用于工業生產、物流,及海外醫療場景。
AMR自主移動機器人技術的誕生,拓寬了機器人傳輸系統應用邊界,使得醫療配送物流機器人技術可以更好地被應用于更多醫療場景。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具有激光及視覺導航等能力,不僅無需軌道,同時還可繞開行人和障礙物,進行自主、動態、順序式導航。能夠實現路線規劃、充電自主完成,人員及物品主動避讓,自動呼叫電梯、開關門,跨樓層物資運輸。
AMR部署成效
可見,具備自主導航能力的AMR自主移動機器人更為靈活,對于運營和維護成本,以及基礎設施和地面空間要求較低。其動態導航行駛模式,則更適合像醫院這樣對安全性、適應力、防菌程度有著更嚴格要求的環境。配合醫院現有的氣動物流系統和箱式物流系統,協助運輸藥品、檢驗樣本、物料、無菌手術耗材等醫用物資,能夠穩定替換過往人工加推車的運輸模式。
同濟醫院和之江院區的實踐則進一步證明,通過部署AMR,能夠提高醫院運營管理和后臺支持部門的工作效率,讓醫務工作者將更多時間投入專業服務,用更少的時間做重復性高、技術要求低的工作,并間接優化患者的就醫體驗。
以MiR在之江院區的實踐為例。之江院區在二級庫房到手術室各個點,配置了四臺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并在檢驗科標本接收室與標本前處理間,配置了兩臺機器人物流傳輸系統,實現了從庫房到病區,到手術室以及各個點的耗材二級庫的全自動配送。
據之江院區相關醫務人員介紹,過去大量需要使用的藥物通過箱式物流傳輸到手術室,不僅運輸效率較低、精準性不足,且有藥品污染的風險。如今利用物流機器人,手術開始之前耗材便被無菌化且精準地送到手術間。以AMR自主移動機器人的模式運輸物資,不僅節省了時間和人力,也提高了管理的精準化,能夠更好地推動醫用物資管理精準化未來在院內的發展。
院內AMR自主移動機器人,
對產品硬件及軟件能力要求更高
要在人員密集,且對于物資配送精準性有著高要求的醫院場景投入AMR自主移動機器人應用,對于企業產品硬件及軟件能力均有著較高要求。
據了解,為提升產品安全性及穩定性,MiR在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前后都裝置有激光,以提升產品障礙物檢測靈敏度,并實現360度安全保障。同時,企業為AMR自主移動機器人配置有獨立于路徑規劃系統外的安全系統,以為機器人行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做出快速相應處理,實現快速避障。不僅如此,MiR亦優化了產品元器件,以應對大量復雜環境,保障產品安全性及穩定性。
張愉告訴動脈網:“MiR通過在AMR自主移動機器人的軟硬件系統上進行升級,提升物流效率,同時減少醫療機構對于產品的運維成本。同時,我們的機器人具備很強的開放性,能夠直接與電梯、院內業務系統等各種不同的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進行對接,滿足不同場景、不同種類需求。而這一特點,對于MiR未來在機器人研發及應用場景拓展上也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目前MiR產品已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市寶安區婦幼保健院、之江院區、同濟醫院落地。其他部署了MiR AMR的醫療行業企業還包括諾和諾德、強生等。
未來,MiR還將與合作伙伴共建生態系統,對機器人技術進行優化,拓寬產品應用能力及場景。
政策加碼,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大規模落地只是時間問題醫療物流配送機器人不僅能夠與醫院HIS系統對接,有效幫助醫院配送系統實現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自動化等,為院內物流降本增效帶來諸多裨益。而且能夠減少因傳統醫院物流方式中因人、物交叉流動頻繁而產生的人員交叉感染,及物品受污染、受損、丟失的現象。
需求明顯,政策也表現除了對醫療物流配送機器人發展的明顯支持。
2015年《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智能制造優化院內物流”的方案,拉開了醫療物流配送機器人建設的序幕。2021年末,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門印發的《“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以及《“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則進一步推動了行業發展。
在宏觀與微觀政策,以及疫情等黑天鵝因素共同作用下,國內醫療物流配送機器人無疑已邁入發展黃金期。隨著院內物流“最后一公里”被打通,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大規模落地只是時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