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疫情反復無常的狀態下,物流行業正面臨巨大考驗。
面對供應吃緊、運力不足、成本高企等多個難題,物流行業該如何應對與變革?物流企業如何降本增效?傳統物流企業如何數字化轉型?
近日,新赤灣主辦“產業供應鏈物流的數字化轉型探索”線上直播分享,物流行業專家儲雪儉教授分享供應鏈物流的創新發展機遇和物流企業的融資之道。
以下內容為儲雪儉教授直播分享內容整理:
![]()
物流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因疫情反復擾動,今年以來多地防控措施升級,對員工復工、道路暢通、運力調配等都造成了很大影響。
尤其是中小物流企業,外部經濟環境的壓力與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成為制約其發展壯大的兩座大山。
儲教授認為,常態化防控政策會增加物流企業經營的成本壓力,在疫情影響及全球進入加息周期下,實體經濟亟需供應鏈物流的降本增效。
本輪疫情雖造成了全球物流危機,在國家政策層面,卻為物流行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2014年11月,習總書記首次明確提出供應鏈戰略,國家對供應鏈發展政策不斷加碼。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首次將供應鏈上升至國家戰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我國“十四五”經濟發展指明方向。
由此,儲教授指出供應鏈是構建雙循環格局的重要手段,數字化是供應鏈創新升級的必由之路,而數字化供應鏈是驅動雙循環的支撐。
2021年10月26日,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大力發展以鐵路、水路為骨干的多式聯運,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公轉水”。
在雙碳目標的要求下,運力產業供應鏈不斷探索創新途徑,踐行節能低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智慧物流是網貨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我國物流業發展已經步入供應鏈管理時代,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生態圈內功能互補企業間以及企業內部溝通與外部銜接,都需要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實時交互和多方共享。
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低成本數據采集、傳輸、計算成為可能,驅動著傳統物流企業加速向數字化物流轉型。
儲教授認為,網絡貨運平臺的核心競爭壁壘在于將物聯網與物流基礎設施融合起來,為企業提供網絡化、數字化、低碳化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從而提升供應鏈效能。
以網絡為紐帶,不僅僅局限于“信息網”,更重要的是組織布局“庫網”、“干線網”、“配送網”以及“商品網”,五網齊構,推動物流產業生態和金融生態的輪動發展機制。
![]()
數據顯示,當前物流企業、大企業對于智慧物流的需求持續性增長,2018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各企業對于智慧物流解決方案主要的需求點在于物流數據、物流云以及物流設備和物流管理系統。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智慧物流市場會有更大規模的應用,而且結構也會不斷的優化,智慧物流“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的持續涌現,將推動中國物流業的革命性發展,實現物流行業的轉型升級。
![]()
構建“數字信任”,打破小微運力物流企業融資壁壘
“大運力市場”與“小運力企業”之間存在發展矛盾,“融資難”成為小微運力物流企業的一大挑戰。
究其原因,一是小微運力物流企業規模小+輕資產運營,缺少完善的三大財務報表及足值抵質押物,缺失主體信用,因而不適用于傳統的信用融資;二是運力物流金融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阻礙重重,包括運力服務質量低、合謀及隱藏行為頻現,道德風險與操作風險高等。
對此,儲教授提出將網絡貨運平臺與運力物流金融有效結合,基于“數字信任”解決物流監管信用構建及增信等方面的問題,從而打破銀企信息壁壘,提高金融機構授信意愿,增加小微運力物流企業融資可得性。
“數字信任”是通過業務數字化、數據治理與共享,從而確保運力物流監管數據的真實有效、溯源及時、傳遞有序、交叉驗證,進而從運力供應鏈中的人、車、企的角度刻畫監管對象的數據畫像,還原運力物流監管場景。
數字信任對運力物流監管信用增信發揮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對于網絡貨運平臺企業:由于數字信任增加了運力物流監管信用的大小,從而提高運力物流監管信用收益,同時降低了運力物流監管邊際成本、應繳納保證金的金額,提升企業效益。
對于金融機構:由于數字信任的實現使網絡貨運平臺企業的監管信用增加,間接降低了金融機構可能面臨的融資風險,減少風險損失,如若授信還會產生投資收益、在聯盟鏈上獲取超額收益及普惠金融政策獎勵。
對于小微運力物流企業:由于運力物流監管數據的互聯互通及交叉驗證,小微運力物流企業的違約成本將大幅提升,守約收益將有效增加。通過合理控制聲譽損失和超額收益,確保需要支付的貸款利息小于違約損失和守約收益,對其產生有效的懲罰和激勵措施,促使其合規履約,以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推動運力物流監管信用增信賦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