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戰爭是以各類智能化武器系統大量、廣泛運用為明顯標志的全新戰爭形態,而智能化武器系統則是以算法主導的各類軟件為根本支撐。軟件是智能化武器系統的“中樞”,對其可靠運行和作戰效能有效發揮起著決定性作用。據統計,第二代戰斗機中軟件實現的功能僅占整個系統功能的20%,而到第四代時則達到80%以上。由此可見,各類軟件系統能夠為軍事力量提供強大的戰場能力,成為智能化戰爭中重要的“力量倍增器”。
但是,實踐表明,由于軟件開發過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程序漏洞與代碼錯誤,以及戰時受到敵方網絡與電磁武器攻擊,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因規則、硬件、數據格式和軟件環境的改變而導致軟件適應性降低等問題,使得軟件與硬件相比可靠性更低,且軟件一旦發生問題,可能會直接導致智能化武器系統癱瘓。同時,軟件故障不易提前預防和及時發現,診斷時也更為復雜,對保障行動的應急性、有效性要求高。因此,軟件及其保障能力日益成為智能化武器裝備形成戰斗力和保障力的關鍵因素,也是衡量智能化作戰水平最重要的能力指標之一,應作為智能化戰爭武器裝備保障的重要內容,給予高度重視。
注重軟件保障源頭規劃。軟件是程序、數據及相關文檔的集合,具有抽象、靈活、復雜等特點,其是否便于測試、易于維護,主要取決于軟件的設計特性,并直接影響軟件在使用中維護保障的難易程度。因此,從軟件需求論證階段,就要考慮到軟件使用后的維護保障問題,由開發方、采購方、軟件保障機構合作,從源頭設計上入手,統一軍用軟件的生態系統,搞好軟件維護性、保障性、規范性的規劃設計,即在不增加或者少增加軟件復雜性的基礎上,將易于理解、修改、測試、改進和升級的原則,融合到軟件設計或編碼過程中,以增強軟件先天的可靠性、可調試性和可維護性,確保軟件便于快速維護保障。目前,世界上著名的軍工企業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系統設計時,都已將可保障性作為軟件開發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使用后的保障問題,并將這一思想貫穿軟件開發全過程。
健全軟件保障專業機構。智能化武器系統是軟件密集型裝備,隨著智能化水平提高和大量運用,軟件算法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部署規模愈來愈大,導致軟件保障工作的技術含量提高、難度增大,需要專門的軟件保障力量來實施保障。因此,要在軟件開發人員進行輔助維護的同時,著眼于規范化、專業化、體系化的軟件保障目標,健全獨立運行、手段完備、職責清晰的軟件綜合保障機構和相應的軟件保障力量,以便能夠針對軍隊作戰實際和特定的保障需求,高效地進行軟件維護、改進、升級,以及根據環境、任務需要而擴展軟件系統功能,保障作戰行動有效實施。目前,有的外國軍隊已經建立了軟件保障中心或軟件編程中心,在不借助廠家力量的情況下就可以對部分武器裝備軟件實施保障,明顯提高了保障效率。
創新軟件保障模式方法。軟件是一種“軟裝備”,對軟件實施保障,應充分考慮其本質特性、作用機制及部署使用實際,創新運用保障模式和方法,提高保障效能。比如,可采取軍隊保障與廠家保障相結合的保障模式,根據技術迭代發展和武器系統功能擴展需要,平時搞好軟件的程序追加、功能完善、能力升級等定期完善性維護;戰時根據作戰需要和敵方攻擊破壞情況,搞好軟件的漏洞修復、數據更新、病毒檢測清除等動態適應性維護。同時,應根據戰場網絡化發展實際,發展先進的軟件保障技術及保障工具,在現場離線保障的基礎上,提高遠程在線保障能力,以適應智能化戰場力量分散部署、動態作戰的需要。
總之,為適應未來智能化戰爭需要,應改變“重硬輕軟”的傳統保障理念,將軟件保障作為未來裝備保障的重點,從軟件開發設計、試驗評估到列裝使用,全過程做好軟件的管理與維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