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百色市人民醫院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不忘初心,高屋建瓴,勇毅前行,積極謀劃醫院骨科趕追國內外先進技術前沿,為老區和邊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積極奉獻。醫院骨科在學科帶頭人華樹良、韋文、許鵬雍、陸吉利的帶領下,積極引入天智航旗下“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以及椎間孔鏡微創手術系統、磨鉆動力系統等,實現脊柱骨病外科、創傷骨科、創傷外科、關節與運動醫學科四大亞專業齊頭并進,骨科微創化、精準化、智能化治療技術加速發展,一批新技術、新成果接連涌現,學科發展取得了不俗成績。
微創技術引領發展
醫療技術是醫院的“生命線”,一家醫院口碑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家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
過去脊柱骨病外科手術有點像木匠拿著“鋸子”、“鐵錘”等,對患者的骨頭“拉鋸”或“敲打”,因此,脊柱骨病外科醫生常被喻為是“干粗活的人”。如今,百色市人民醫院的脊柱骨病外科醫生已慢慢告別“粗活”,邁入了開展微創手術的“細活”時代。
3年前,一名少年診斷為脊柱側彎。家人于2021年11月底帶患孩到百色市人民醫院脊柱骨病外科診治。科主任韋文仔細了解病情后,帶著技術團隊給患者做了詳細檢查。檢查顯示,患兒脊柱側彎為神經纖維瘤壓迫神經根導致,用傳統內固定手術方法矯正,手術風險大。經詳細討論后,決定采取分期微創手術治療患兒。術后,患兒的脊柱側彎畸形得到矯正。術前,患者身高僅136厘米;術后,身高達150厘米,患患兒及家屬都十分高興。
另一名患者曾因腰腿反復觸電疼痛達5個多月,到百色市人民醫院檢查,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伴坐骨神經痛、腰椎椎管狹窄癥。韋文團隊應用“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實施全內鏡下后入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Endo-PLIF),整臺手術僅用時2小時。術中,患者出血不到50毫升,術后,患者腰腿劇痛現象很快消失。
科室機器人精準化、微創化、智能化的操作,結合脊柱內鏡下腰椎融合,確保手術安全,精準。據悉,以前實施該類手術,手術時間長、風險大,只要一個環節出錯,都會造成下肢癱瘓的嚴重后果。現在,應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這類高科技產品輔助治療,大大改善了手術效果。
經過多年發展建設,脊柱骨病外科的治療技術不斷增強、專家隊伍不斷壯大。一些項目在百色市率先引進并開展,達到區內先進水平。

傳統學科的技術騰飛
作為該院骨科最早成立的的基礎學科之一,目前,創傷骨科技術已經很成熟。近年來,伴隨著學科的不斷進步,科室醫護人員正在不斷開拓創新,持續提升技術水平。
年8月22日,一名婦女因高處墜落,致全身多發傷、骨盆髖臼骨折,住進醫院創傷骨科。科室主任許鵬雍帶領技術團隊采用骨科機器人輔助下結合STARR架(微創骨盆矯正復位系統)閉合復位通道螺釘固定骨盆骨折的微創手術方案進行治療。術中,在C型臂、CT系統 “透視眼”的幫助下,團隊用最小的手術創傷成功實施骨盆骨折復位和固定手術。術后,患者皮膚只留下4處長約2厘米的傷口。這項新技術破解了傳統骨科手術中不精確、患者創傷面積大、出血多等難題。
此外,科室在顯微技術方面勇攀高峰,開展斷指、斷肢再植術,幫助絕望患者找回希望。
2020年9月2日,37歲的楊某在工廠勞作時,左手不慎被電鋸鋸傷,頓時滿手是血,四只手指離斷,僅剩手指背側皮膚相連。患者被送到醫院創傷骨科時,已受傷超過5個小時。在許鵬雍的指導下,科室團隊歷經8個小時,順利完成食指、中指、環指斷指再植術,術后,患者手指存活良好。
如今,隨著設備的更新,技術的發展,科室的顯微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各種組織皮瓣的靈活應用,特別是帶血管游離皮瓣的廣泛應用,在修復四肢血管、神經、肌腱及骨與軟組織的缺損及功能重建等損傷方面有著顯著的療效。
常規骨科手術因手術切口大、出血多、恢復慢,費用高,相伴的手術風險和難度也增大。為解決這一問題,創傷骨科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這類設備的輔助下,開展中空螺釘內固定術和骨盆多發骨折通道螺釘內固定術兩項新技術,實現了常規手術微創化,不僅節省了手術時間,還為患者減輕了痛苦。
放眼未來,許鵬雍繪制了科室未來的發展藍圖:以現有綜合性醫院學科完備的優勢為基礎,進一步完善亞專科建設,把創傷骨科建設成“以創傷急救、微創骨折、手顯微外科及功能重建治療為重點,集急救、微創、顯微及康復于一體 ”的國內一流創傷骨科。

建設自治區重點學科
百色市人民醫院創傷外科是醫院成立最晚的骨科亞學科。創傷外科的運行,進一步提高醫院的創傷綜合救治能力,多發復合傷患者可享受到“一體化、一站式”救治。全院專家圍繞患者需求提供診療服務,實現“病人不動專家動”,真正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病人提供更為優質、高效、安全、快捷的救治服務。
據悉,創傷外科嚴格按照國內外先進模式組建,包含骨科、腦外科、普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危重癥監護、創傷康復等諸多專業的綜合型專業化的創傷救治團隊,創建了“院前急救—急診外科—手術室—創傷ICU—創傷外科病房”救治一體化的快速綜合創傷救治體系。該科室采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之類的設備開展微創手術,在治療頸、胸、腰椎骨折等方面達到區內領先水平。憑借過硬的專業實力,創傷外科于2021年7月被評為廣西臨床重點專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勇攀微創高峰
關節與運動醫學科是百色市人民醫院繼脊柱骨病外科、創傷骨科之后,獨立建制的第三個骨科。在醫院副院長、骨科專家華樹良及學科帶頭人陸吉利的帶領下,科室開展了一系列高難度、高精尖的手術,多項技術填補了區域空白,得到國內同行的高度認可。
年,醫院骨科成功地完成了廣西首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該技術的廣泛開展和推廣,為醫院關節與運動醫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年8月,該科成功使用廣西首臺骨科機器人,為雙側股骨頭壞死患者進行微創保髖治療。此次機器人輔助下的保髖技術,成為廣西首例使用骨科機器人協助完成的手術。
目前,關節與運動醫學科醫護團隊共26人,醫護人員曾到國內外著名醫院骨科學習深造。科室開展的手術包括人工關節置換術、人工關節翻修術、截骨矯形術、關節鏡下多發韌帶重建術等。
在發揚傳統技術的基礎上,關節與運動醫學科室不斷改良及引進新技術,大力推行微創治療,結合ERAS理念,針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讓患者快速而體面地站起來。
一名患者左膝關節疼痛1年余,夜間疼痛明顯,活動后病情加重,嚴重影響生活。患者曾在外院多次治療,但無效果,左下肢無法行走。之后,患者到百色市人民醫院關節與運動醫學科就診,診斷為“左股骨遠端自發性骨壞死”,建議住院治療。住院后,專家們為患者進行左膝關節內側單髁置換術(UKA)治療,術后第二天,患者就可以扶拐下床活動。
百色市人民醫院骨科篤信精準醫療,勇攀微創高峰,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隨著醫院骨科機器人團隊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等高科技設備的幫助下,不斷取得技術突破,骨科學科的發展勢頭迅猛。醫院院長黃照河表示,精準、微創、智能的新技術,將會讓更多的骨病患者獲益,為區域人民健康保駕護航,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