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一杯咖啡、19.9元一盒披薩,20多元就能享受一頓美好的西式午餐。在張江人工智能島上,“島民”在中餐的基礎上,多了一項選擇。而烹飪這頓美食的,是一位特殊的“廚師”——吉博拉機器人。

該“機器人咖啡披薩工作站”是國內第一個“AI+廚房”的結合體,張江作為全國首個商業化落地區域,有望拓展出更多的數字化“新物種”,為餐飲門店降本提效,讓更多有志于自主創業的群體當上“小老板”。
一個人就可以開西餐廳中午時分,小布來到位于張江人工智能島地下一層的食堂,一臺 “機器人咖啡披薩工作站”已經在營業了。一位用餐者掃碼點單后,工作站內的機器人廚師就開始操作:配置好的披薩胚從后廚柜里送出,機器人“手臂”快速抓取后送入烘烤箱,5分鐘后烤制完畢的披薩被送出烤箱;如果你還需要一杯咖啡,這位“廚師”還能在烤披薩的間隙在2分鐘內完成一杯香濃美式咖啡的制作。顧客在小程序提前幾分鐘點單,到店后就可以拿到自己的那份披薩和咖啡了。機器人在高峰期一個小時可以制作60份披薩+60杯咖啡。

推出這一“咖啡披薩機器人”的團隊名叫“吉博拉”。半年前,該團隊創始人羅朝暉在一場人工智能推介會上與張江集團接上了頭。當他提出構建“AI+廚房”的工作站理念后,張江集團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并迅速提供了可落地的應用場景。通過數個月的研發、調試,這臺“咖啡披薩機器人”順利在張江人工智能島內“安了家”。
“食品安全、人力成本逐步升高等問題一直是餐飲行業的痛點所在,而餐飲行業的很多崗位和環節完全可以用機器人來替代。”羅朝暉說,“我們這個工作站通過料倉的升級,不單可以做披薩、咖啡,奶茶、漢堡等定制化的餐飲種類都可以不斷疊加,未來只要1個服務員就可以開一家小型的西餐廳了。”

與機器人合伙開店將成新趨勢
在羅朝暉看來,機器人當廚師并不是和人搶飯碗,而是通過與機器人“合伙”開店,讓餐飲門店降本提效,更多的人可以開拓謀生渠道當上“小老板”,“我們現在的理念就叫‘無人廚、一人店’,后廚與食材相關的制作過程都由機器人去完成。”
根據以在張江投入商用的首個“工作站”為例,只需一人承擔裝盒、打包的流程,其余皆可由機器人完成。除了張江人工智能島上的“機器人咖啡披薩工作站”,吉博拉與上海新華醫院合作的項目也會很快落地。

餐飲機器人到底是“曇花一現”還是打破傳統行業弊端的“神兵利器”?
對于開發中的中式后廚機器人,羅朝暉給小布算了一筆賬:目前基礎版中式廚房機器人硬件成本投入約為25萬,卻可以節約10個左右的人工,不單是廚師不需要了,連打菜的服務員也省去了,并可達到每小時出餐400套的效率,按照投入產出比,預計半年內回本。此外,因為是“程序化”控制,意味著菜品的制作流程上都將保持高度的標準化。

“餐飲機器人非常適合個體創業,人力成本下降、菜品可控,只要你會操作手機,即便沒有餐飲管理經驗的人也能開店。”羅朝暉說,“我們目前希望在上海率先推出聯營模式,從機器人設備、菜品供應鏈到智能餐飲品牌、數據等,吉博拉提供機器人智能餐飲整體解決方案,從源頭把控好餐品質量,讓更多人實現創業夢想。”
在浦東,越來越多的“新物種”機器人正在誕生,從“巨無霸”的工業制造“機器人”到“小而精”的機器人餐飲工作站,從工業端邁向生活端。這些“聰明”的機器人不但讓工作、生活更加便利、智能,也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多“低成本”的途徑,相信今后可以在越來越多的商用場景看到“浦東智造”機器人的身影。
文字/攝影:楊珍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