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TechCrunch 報道,著名機器人專家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向那些將數十億美元投入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的投資者發出警告:你們正在浪費資金。
布魯克斯是 iRobot 的聯合創始人,曾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工作數十年。他尤其對特斯拉(Tesla)和 Figure 等公司試圖通過向機器人播放人類執行任務的視頻來訓練其靈巧操作能力的做法持高度懷疑態度。他在一篇新發表的文章中直言,這種做法屬于“純粹的幻想思維”。

問題何在?人類的手部結構極為復雜,擁有約 17,000 個特化的觸覺感受器,而目前沒有任何機器人能夠接近這一水平。盡管機器學習已徹底改變了語音識別和圖像處理領域,但這些突破建立在數十年積累的數據采集技術基礎之上。“而在觸覺數據方面,我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傳統。”布魯克斯指出。
此外還有安全問題。全尺寸、可行走的人形機器人需要持續輸入大量能量以維持平衡。一旦跌倒,是很危險的。從物理角度來看,一臺體積為當前模型兩倍的機器人,其跌倒時釋放的破壞性能量將是現在的八倍。
布魯克斯預測,15 年后的“成功”人形機器人實際上將配備輪子、多條機械臂以及專用傳感器,并徹底放棄擬人形態。與此同時,他堅信當前投入的巨額資金,實質上只是在資助昂貴的訓練實驗,而這些實驗永遠無法擴展到大規模生產。
這并非布魯克斯首次對激進創業者和熱切投資者所設定的過高預期潑冷水。去年,他曾深入探討為何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實際能力遠未達到宣傳中的承諾,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反而增加了工作負擔。
例如,今年夏天,非營利 AI 研究機構 METR 招募了來自大型開源代碼庫的 16 名高水平開發者,旨在評估 AI 工具對真實軟件開發流程的影響。研究人員讓他們分別使用和不使用 AI 工具處理近 250 個實際開發任務,并全程記錄其屏幕操作。結果顯示,當開發者使用 AI 工具時,完成任務的時間反而延長了 19%。更有意思的是,他們主觀上卻認為 AI 使他們的效率提升了 20%。
長期以來,布魯克斯也一直反對那種認為人工智能構成“人類生存威脅”的觀點,包括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內的許多人士都曾表達過此類擔憂。早在 2017 年,當布魯克斯在 MIT 接受采訪時,當時的 AI 格局雖與今日有所不同,但在某些方面已顯現出相似趨勢。
當時,布魯克斯表示,他開始注意到越來越多企業專注于為機器學習構建專門的數據集 —— 這一趨勢此后不斷加強。同時,他也強調,盡管大型科技公司在數據掌控方面曾擁有看似不可逾越的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必然會在機器人領域勝出。然而現實是,如今領先的機器人公司仍難以擺脫這些科技巨頭的強大引力。
以人形機器人制造商 Apptronik 為例,該公司已從投資者處籌集近 4.5 億美元,谷歌(Google)正是其背后支持者之一。去年年底,Apptronik 還與谷歌旗下的 DeepMind 機器人團隊達成合作,旨在“將頂尖的人工智能技術與前沿硬件及具身智能相結合”。
另一家備受矚目的 AI 機器人公司 Figure,致力于開發人形機器人,獲得了微軟(Microsoft)和 OpenAI 初創基金的部分投資。2024 年 2 月,Figure 宣布與 OpenAI 合作,將其自身的“對機器人軟硬件的深度理解”與 OpenAI 的研究成果相融合。然而幾乎整整一年后,即今年 3 月,雙方宣布終止合作。Figure 表示,其內部自主研發的端到端機器人 AI 系統已取得“重大突破”,未來將獨立推進發展。本月早些時候,Figure 宣布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獲得超過 10 億美元的承諾資本,此輪融資對公司估值高達驚人的 390 億美元(IT之家注:現匯率約合 2784.1 億元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