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屢屢成為熱點話題。同時,這再度引發了人們的擔憂: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否將進一步取代人類的工作?對此,國際勞工組織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工智能更有可能通過實現某些工作的自動化來增強就業,而不是徹底取代工作崗位。
近期,國際勞工組織發起了一項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就業:對工作數量和質量潛在影響的全球分析”的研究。該研究發現,大多數工作和行業只面臨部分自動化,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可能對其進行強化和補充,而不是完全取代。因此,這項技術帶來的最大影響可能不是工作崗位被破壞,而是工作質量的潛在變化,尤其是在工作強度和自主性方面。
從不同國家的層面看,研究表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受到的影響差異顯著,這與該國當前的經濟結構和現有的技術差距有關。一方面,在低收入國家,總就業人數中只有0.4%可能受到自動化影響,而在高收入國家,這一比例上升至5.5%。另一方面,不同國家之間的就業增強潛力幾乎相等,這表明在采取正確政策的情況下,新一輪的技術變革可以為發展中國家帶來重大利益。
“分析顯示,高收入國家將受到自動化的最大影響,因為文書和輔助專業工作在職業分布中占有重要份額。中低收入國家受到的影響將較小,但某些職業可能受到自動化影響,如呼叫中心工作,在其中一些國家,特別是印度和菲律賓占據世界呼叫中心行業的主導地位。”該研究提出。
另外,從性別層面看,該研究發現,生成式人工智能對男性和女性的潛在影響可能大不相同。這種影響是高度性別化的,受自動化影響的女性比例是男性的兩倍多。這是因為女性從事文職工作的比例過高,尤其是在中高收入國家。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文職工作歷來是女性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導致某些文職崗位在低收入國家永遠不會出現。
最后,該研究強調,在工作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既不好也不壞,其社會經濟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管理其傳播方式。各國需要制定相關政策,支持有序、公平和協商的技術轉型。勞動者的話語權、技能培訓和充分的社會保護將成為管理技術轉型的關鍵。如果沒有適當的政策,就有可能只有一些處于有利地位的國家和市場參與者能夠利用轉型的好處,技術轉型的結果并非預先確定。人類是采用這些技術的決策者,所以也應該由人類來引領技術轉型的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