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3月7日訊“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術的成熟和應用為建筑業開辟了新的升級空間,發展潛力巨大。”7日獲悉,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衛國提交了《關于進一步支持智能建造產業發展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陳衛國。
陳衛國介紹,自2012年以來,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始終保持在6.85%以上。我國建筑業發展主要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建造模式較為傳統,能源資源消耗較大,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我國智能建造在標準化和工業化基礎、核心資源培育、產業生態打造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快體系化推進。
2020年住建部聯合13部委發布《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至今,推廣智能建造的相關政策、市場、技術等條件已基本具備。2022年,住建部將北京、武漢等24個城市列為智能建造試點城市。
“智能建造是我國建筑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應對當前人口紅利弱化的必然選擇。”陳衛國說,發展智能建造,將有力推動建筑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方向轉變,減少人工投入,緩解“用工荒”,促進建筑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他舉例說,地面整平機器人,能夠達到毫米級精度,工作效率約為人工的1.5倍;外墻噴涂機器人,噴涂效率是傳統人工的3~5倍,能有效代替人工作業;空中造樓機打造了一個類工廠化的施工作業環境,減輕勞動強度,降低高空作業風險。
從近年的實際情況來看,陳衛國認為,智能建造在標準化和工業化基礎、核心資源培育、產業生態打造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
“在政策體系引導上,需要進一步健全覆蓋國家、行業、地方、企業等層級的成套標準,建立健全智能建造相關政策落實的監督機制,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實用性;在核心能力鍛造上,需要著力構建統一的智慧建造信息化協同平臺,進一步提升智能建造與EPC管理的協同性;在行業生態孕育上,需要著力推進行業上下游企業深度聯通,進一步強化數據共享和項目全生命周期集成應用。”陳衛國說。
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向大會提交的建議中,呼吁重點從三方面著力: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進一步匯聚關鍵資源,進一步打造行業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