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蘋果的Siri、百度的小度和小米的小愛同學等智能語音機器人更為大眾熟知,但在人工智能領域,小i機器人算是“元老”級別了。尤其是曾經因專利紛爭問題起訴蘋果,要求索賠百億元,小i機器人一戰成名。
眾所周知,“燒錢”是整個AI行業的通病,而IPO則是他們“續命”的解藥。早在2015年,小i機器人便登陸新三板掛牌交易,曾用名“智臻智能”。不過當年AI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市場仍在培育期,往往會面臨燒錢快、盈利難的問題。
直到2018年,小i機器人從新三板退市,又轉向港股市場,不過受到2019年港股市場大環境和公司內部等因素的影響,當年小i機器人港股IPO沒了下文。
2022年12月19日,小i機器人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IPO申請,計劃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此次小i機器人轉戰納斯達克再次回到資本市場,其實也體現出對外界資金的渴求,頗有“續命”的味道。
那么,小i機器人業績成色到底如何?其商業模式又是怎樣的?小i機器人具有長期投資價值嗎?
主營業務“造血”能力不足
自2015年至今,小i機器人連續三次在不同的市場沖擊IPO,可以看到其對于資金的渴求,這背后也反映了公司本身“造血”能力偏弱,才頻頻尋求外界資金來“續命”。
從營收規模來看,2013-2015年小i機器人的營收規模不到0.5億元,自從2015年上市后,其營收規模在2017年突破2億元。而2020年的營收下滑至0.9億元,2021年全年營收超2億元,營收增速達到134.72%。
2021年小i機器人收入增速的大幅提升,一方面得益于新增中國建筑的繪圖平臺合約以及新開發的云平臺產品帶來收入增長,另一方面則是得益于低基數因素。整體上來說,小i機器人的營收體量較小,并且容易出現明顯的波動。
從營收占比來看,小i機器人的收入基本來自銷售軟件及其服務所得。2020年,銷售定制化軟件的收入占比在8成以上,相關的維修保障服務占比14%。隨著新開拓的云平臺產品持續放量,到2022年上半年云平臺上的標準化軟件產品收入占比上升至28%,定制化軟件收入占比則下滑至60%左右。
盈利能力方面,小i機器人的毛利率從2020年的48%提升至2022年中的71%,這是由于2021-2022年上半年,新增的合約均為定制化產品,在中國建筑定制化軟件產品高毛利的拉動下,小i機器人整體的毛利率有所提升。可以看到,小i機器人的業績十分依賴于當年客戶的質量,盈利能力并不穩定。
費用端,2020年小i機器人管理費用率約為40%,銷售費用率和研發費用率均占30%左右,在期間費用總和超過當年營收的情況下,小i機器人注定是沒法盈利。2021年則由于營收的大幅增長,整體的費用率有所下降,但費用侵蝕利潤的現象依舊明顯。
另外,相較于行業整體對研發的高投入,近兩年小i機器人最高約30%的研發費用率,明顯比不上同行動輒70%-80%的研發費用率,研發強度明顯偏低。
在收入不穩定以及高成本高費用的影響下,小i機器人在2021年以前基本是虧損狀態,2020年的凈虧損率超50%。在中國建筑高利潤項目的拉動下,2021年才實現扭虧為盈,凈利率約10%。
從資產負債表來看,2020-2021年小i機器人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126%、107%,出現明顯的資不抵債情況。同期,其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均不足1,流動資產的變現能力明顯偏弱,而且小i機器人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常年為負值,值得投資者關注。
商業化之路不樂觀
自2001年成立至今,小i機器人在過去2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在苦苦摸索更好的商業模式。
早些年,小i機器人的產品主要面向C端用戶,于2004年進入人工智能和聊天機器人領域后,小i機器人先后亮相于MSN和QQ,隨著兩大即時通訊軟件的快速滲透,小i機器人的終端用戶在2008年突破1億人。
但是,由于C端運營成本高昂,變現路徑不清晰,導致入不敷出。自2008年起,小i機器人將其商業模式從C端逐步轉變為B端,也就是作為第三方技術服務商,為其他企業提供商業化服務,從而實現價值變現的目的。
2008-2010年,小i機器人陸續為江蘇移動、交通銀行總行、京東商城提供智能客服機器人服務,這也分別成為了運營商、金融及電商領域的第一個智能服務機器人。隨后,小i機器人也將主陣地放在了運營商、銀行及政府部門領域。
至此,小i機器人成功摸索出一條商業化路徑,即根據不同行業對人工智能的需求,向客戶出售定制化智能機器人軟件產品及其服務。
但是,小i機器人目前的商業模式發展的上限較低,存在一定的的瓶頸,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
據沙利文數據,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已經從2017年的545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607億元,年復合增速高達47.9%,同期中國AI市場滲透率從約2%提升至7.7%。
整個人工智能領域競爭激烈、高度分散,尤其是智能聊天機器人在整個人工智能行業來說,技術壁壘并不算高,競爭更為激烈。并且,互聯網巨頭有深厚的資源積累,技術研發實力雄厚,技術的迭代將長期由互聯網巨頭主導。據IDC數據,2022年上半年語音語義市場主要代表廠商為科大訊飛、阿里云和百度智能云,占據25.6%的市場份額。
而互聯網巨頭的技術研發多以相關業務布局為導向,一般不會涉足旗下產品生態不包含的領域,因此小i機器人等公司能從細分領域開拓市場,避開與互聯網巨頭企業的直接競爭。
從技術上來看,小i機器人的潛在競爭對手包括蘋果Siri、微軟Cortana和亞馬遜Echo,以及小米的小愛同學、阿里的天貓精靈和百度的小度等。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諸如正在沖刺IPO的思必馳等公司,競爭日益激烈,小i機器人的先發優勢逐漸弱化。據新聞資訊報道,小i機器人的客單價已經出現斷崖式下跌,智能客服單價已經從200萬左右下降到20-30萬。
其二,客戶高度集中且拓客難。
從客戶類型來看,目前小i機器人的客戶已涵蓋了中國銀行業、保險業和電信業的幾乎所有巨頭,以及華為、小米、聯想、滴滴等頭部公司。但是,小i機器人的客戶集中問題明顯,據招股書披露,2021年小i機器人最大客戶的收入占比為41.2%,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為67.1%,2022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提升至71.8%。
這是由于各大手機廠商、互聯網巨頭等因產業鏈內部延伸開始布局聊天機器人,以及布局人工智能的后起之秀越來越多,覆蓋了部分小i機器人的潛在客戶,導致拓展新客戶的難度增加。
目前,小i機器人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據7成以上,電信運營商和政府部門的客戶占據大頭,這就導致在拓客效率不高的情況下,不僅收入增長的動能相對偏弱,而且過高的客戶集中度下,一旦出現大客戶損失,將對公司業績產生明顯的壓制。
與蘋果的十年專利紛爭
相較于財務情況與商業模式,其實小i機器人與蘋果的十年專利紛爭更受外界關注。
早在2004年,小i機器人作為全球首款聊天機器人,出現在MSN和QQ上,其母公司同年申請發明專利“一種聊天機器人系統”,此項專利在2009年獲得授權。
而蘋果智能語音助手Siri的公司成立于2007年,在2010年被蘋果以2億美金收購。隨后,蘋果在2011年發布了首款搭載Siri的手機iPhone4S,并搭載在iPhone、iPad、MacBook等蘋果全線產品中,成為目前主流的人工智能之一。
也就是說小i機器人的出現比蘋果正式發布Siri早了近7年,小i機器人認為蘋果Siri存在專利侵權行為。2012年6月,小i機器人一紙訴狀將蘋果告上法庭。
在這一訴訟進行中,蘋果提出復議,請求宣告其專利無效。隨后,雙方就專利是否有效進行了長達8年的拉鋸戰,雙方經過多次公開審理,最后一路打到了最高人民法院。
這場拉鋸戰一直持續到2020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終審判決蘋果敗訴,確認小i機器人專利權的有效性。2020年8月,小i機器人要求蘋果停止侵權,并索賠人民幣100億元。而蘋果表示小i機器人的專利是與游戲和即時消息有關,Siri并不包含此項專利。
直至今日,雙方長達十年的專利紛爭還沒有最終結果。小i機器人作為一家普通的民營企業,敢于與蘋果這種全球領先的科技巨頭叫板,對它而言是一場穩賺不賠的生意,這場拉鋸戰無論勝利與否,小i機器人都將蹭上蘋果的熱度在業內出名,如若勝訴且執行后也能獲得一筆高額賠償。
公司具有投資價值嗎?
一般來說,人工智能公司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間接支出,以支持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比如研發、運營產品和建立行業數據庫的成本。因此,AI行業對資本有著極高的要求,而且盈利難,所以“高研發、高虧損”是整個AI行業的通病。
小i機器人自然也不例外,公司需要不斷投入資金來支撐研發,這也是其IPO“三進宮”的主要原因。那么,小i機器人到底有沒有投資價值,還得從其業務的變現能力也就是業績的支撐來看,畢竟持續靠外界資金來“續命”在現在看來并不現實。
而小i機器人的業績存在明顯的弊端:營收規模明顯小且波動大,盈利的增長十分依賴當年新客戶的質量情況。而且,小i機器人的客戶集中過高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據7成以上,并集中在銀行業、電信運營商和政府部門。
小i機器人作為軟件服務商,未來的業績增長主要靠拓展客戶數量,但是人工智能的入局者越來越多,不僅有互聯網巨頭參與,也有中小型企業打入細分領域來分一杯羹。目前智能語音機器人的行業格局就是各家公司不同的行業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拓展其他行業的客戶變得十分困難。
因此,在拓客難度較高的情況下,小i機器人的業績增長預期相對偏空。對小i機器人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保持業績的穩定,而維持業績的根本在于能不能持續的滿足現有大客戶的需求,從而保障雙方的合作關系。
關于與蘋果的十年專利紛爭,這件事對于小i機器人來說更多的是噱頭,蹭上蘋果的熱度來出名是其目的之一,對于公司整體的價值重估來說幫助不大。
然而,此番小i機器人在納斯達克上市卻沒有趕上好時候。今年美國經濟衰退的預期很強,整個美股市場的預期較為悲觀,尤其是對資金輸血依賴較高的科技股。在大盤相對不利的同時,小i機器人基本面相對不夠過硬,在目前的商業邏輯下,科技屬性對估值的支撐亦相對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