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漕河涇元創未來中心”效果圖
走進徐匯區北楊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這片0.6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經初具規模。盡管仍處于施工狀態,已經有一批簽約項目待落戶。未來,這里將與徐匯漕河涇開發區共同組成“漕河涇元創未來元宇宙產業創新園”,共計240余萬方的載體基礎為數字經濟產業集聚“筑巢引鳳”。
今年,是徐匯區布局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人工智能產業的第7個年頭,產業規模擴大,企業實力持續增強。經歷高速發展后的人工智能產業進入“成熟期”,也將與市場化結合,發揮人工智能賦能百業的“頭雁效應”,在“技術創新”基礎上走向“市場創新”。
今天(28日),新春首個工作日,在徐匯區領導的走訪慰問中,一家人工智能行業“隱形冠軍”是其中一站。星環科技,落地于漕開發,成立10年積累31項核心技術。去年10月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被稱作“國產大數據基礎軟件第一股”。但星環信息科技創始人、CEO孫元浩仍在思考:大數據賦能金融、政府、能源、交通、制造業等眾多領域數字化轉型,如何“把足夠寬的市場做到足夠深”?
“更要發揮技術優勢,前瞻布局。”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表示,走訪了解企業情況,聚焦企業服務,落實產業發展要素供給,為企業牽線搭臺,破解發展難題,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活化創新生態。
以星環科技為例,企業最核心的“看家本領”,在于“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如果把數據庫比作車,以往國產化替代是用新燃油車替換舊燃油車,而我們在做的,是以新能源車替換舊燃油車,解決更多問題。”包括這一“換道超車”的新技術在內,經過多年自主研發,公司已獲授權境內專利77項,境外專利8項,以及累計授權328項軟件著作權,在各個領域落地使用。
“參天大樹”背后,離不開扎根的土壤:提供專利保護、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綜合服務,營造有利于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這是徐匯區多年的“一以貫之”。“徐匯區還鼓勵企業提高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探索放大市高新技術、科技小巨人、首臺(套)政策效應,促進和幫助企業相互合作、共享商機,打開市場。”孫元浩介紹,企業能夠在貫穿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生態圈里,與“面對面”的小伙伴“手牽手”——星環科技與園區內的儀電(云賽智聯)合作,成立了聯合實驗室、智慧城市聯合創新中心,通過更緊密的組織機制保障,在智慧軌交、智慧溯源、智能制造等智慧城市應用領域,聯合推出創新成果。
今年,徐匯區科委還將繼續打造“徐匯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項目”“徐匯區數字化轉型示范應用項目”等科技項目,注入科技資金,通過院地合作項目等方式加強與市場化結合,引導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與生物醫藥、商業、高端制造等不同領域企業合作。
培植“科創土壤”,也需要筑牢人才“引鳳巢”。人才留用方面,徐匯區今年將繼續通過各項高層次人才榮譽及補貼,為企業的核心技術骨干和創新人才提供項目專家指導、資金支持和成果轉化等便利化服務及精準扶持。同時,通過人才引進落戶政策、人才租房補貼、人才公寓等各類安居工程,加強對人才的宜居保障和配套設施建設,構建起近悅遠來的留用環境。“樓下就是咖啡館便利店,園區周邊可居住,園區內部可以解決生活鏈條所需。”
眼下,星環科技已經成功申請了徐匯區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并將在今年加快推進博士后基地的平臺建設,進一步激發創新科研活力,賦能百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