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這么小,幾乎不痛,這下可以開心地回家過年咯!”1月12日上午,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二十一病室查房時,20歲的長沙市民小胡開心地說。
2022年12月下旬,小胡不幸遭遇車禍,導致左脛腓骨開放性骨折、左踝關節開放性脫位、左足多處開放性骨折脫位及多處皮膚撕裂脫套傷,傷情非常嚴重。在外院急診臨時復位外固定架固定術后,小胡被轉入長沙市第三醫院骨科進一步治療。
長沙市第三醫院骨外科學科主任雷青帶領團隊檢查后發現,除脛腓骨骨折需將臨時固定架更換為髓內釘內固定外,小胡還面臨著足舟骨骨折移位以及距舟關節不穩、跟骰關節不穩,足部皮膚撕裂脫套傷仍未恢復等問題。如按傳統方法行切開復位內固定,需要將皮膚切開以顯露骨頭,對骨折部分進行復位后再打入螺釘進行固定。

由于創傷大、骨折部位多,術中醫生視野受限,即使反復調整,也難以把握最精準的固定角度與點位。術后很有可能出現皮膚壞死、足舟骨缺血壞死骨折不愈合等并發癥。為最大程度降低手術并發癥,雷青帶領團隊決定借助醫院最近引進的手術機器人實施手術,并設計了一系列微創手術方案,以解決多處骨折及關節不穩需固定的問題。
1月7日上午10點,小胡在長沙市第三醫院接受了手術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成為長沙市級醫院骨科手術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的第一位受益者。術中借助三維C臂,呈現出來的實時影像清晰地展現了骨折部位和方向;手術機器人通過精密的計算處理,設計出最佳置釘角度和點位,輔助骨科團隊精準地對脛腓骨骨折、足舟骨骨折、跖骨骨骨折、距舟關節、跟骰關節不穩進行微創固定。
兩個小時的手術非常順利,機器人輔助手術切口僅為0.2-0.5厘米。
術后復查驗證機器人輔助下骨折復位固定與術前設計完全一致,達到理想狀態,小胡恢復良好,不日即可出院。
雷青介紹說:“手術機器人突破了視野局限、操作精準性等問題,實際上是骨科醫生腦、眼、手的延伸,讓醫生理想狀態下的手術方案得以實現,手術的精準度提升至毫米級,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作為目前數字骨科“金字塔尖”的骨科手術機器人落戶長沙市第三醫院,是骨科手術向智能化、精準化、微創化發展的又一次飛躍,將為基層患者帶來更微創、更快速康復的手術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