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作為海洋大國,海洋不僅是向我們提供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更是眾多沿海居民謀生致富的“錢袋子”。海洋牧場、近海網箱養殖需要隨時留意區域的一舉一動,而且最大的難題是沒有辦法了解生物在水下的情況,一旦發現問題往往都是后期,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以前解決這一問題主要依靠潛水員,相關海洋保育從業者進行工作時會受海底壓強的影響,一天僅能進行一小時左右的海底深潛,因此導致海底活動所需耗費的人力成本十分高昂、獲得的成效較小并且安全系數較低。
隨著科技的發展,水下機器人逐漸步入了人們的視野,大量取代過去由載人潛水器或潛水員所承擔的工作。合理的價格及成熟的人工智能系統,相比于人類而言能夠長時間進行海底深潛并實時傳輸影像及智能監控等優勢,為人類從事各種海洋工作提供巨大的幫助。
北海潿洲島,地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整體由火山巖組成,近海水深4-12米,珊瑚礁面積約為22平方公里,約占我國近岸珊瑚礁總面積的10%。健康的珊瑚礁群,是潿洲島海洋環境良好的標志,是潿洲島維護海洋生態、養護漁業資源、保護沙灘岸線的基礎,也是潿洲島旅游觀光的一張名片。由于之前海洋保護宣傳力度不夠,部分群眾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保護意識不強,導致存在著盜采、濫采的情況,造成潿洲島部分海域珊瑚礁遭到破壞。
日前,國家海洋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在潿洲島海域開展珊瑚礁調查任務,天津深之藍海洋設備有限公司參與了該項目,技術人員利用“河豚”水下機器人來觀測潿洲島海域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生長情況。“河豚”水下機器人由深之藍自主設計、研發并生產,體積重量較小,操作布放方便,抗流能力強,能實時呈現清晰的畫質和圖像,自動定高定向定深,快速鎖定觀測目標,滿足水產養殖的觀測需求,讓我們的眼睛延伸到水下世界,協助漁民及時發現問題。
潿洲島布放“河豚”水下機器人
出發觀測前技術人員檢查“河豚”水下機器人各模塊功能是否正常,保證了后續工作順利進行。緊接著隨客戶乘坐漁船到達指定地點,觀測海域能見度較低,“河豚”配備高清水下攝像頭,下海后控制箱顯示屏上仍能觀測到色彩斑斕、形狀各異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除視頻外還支持聲吶搜尋方式,可長時間、大范圍工作。
本次利用“河豚”觀測獲取了大量水下高清影像,與往年同期相比,該海域珊瑚礁資源得到了有效的恢復,這將促使珊瑚礁生物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在盡可能減少人為干擾的情形下實施正常自然演替生態環境良好。海洋生物物種質量與資源多樣性也明顯提高,極具經濟、社會、美學價值。
水下機器人技術的興起和不斷發展有望逐步改變曾經的落后情況,同時將有效保護海底生態環境,惠及生態監控、海底環境調查、海底資源評估等領域,將全面提升海洋牧場、網箱養殖的智能信息化水平,促進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