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中藥巨頭聯手又添一案例,雙方交集是人工智能(AI)制藥賽道。


7月25日午間,云南白藥(000538)公告披露,公司23日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簽訂《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全面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人工智能藥物研發領域,開展交流和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大小分子設計、相關病癥、數據庫開發等。

近年來國內AI制藥投資熱情逐步升溫,除了傳統AI制藥玩家外,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試水這一賽道。但業內人士表示,行業整體仍處于早期狀態,此次華為聯手云南白藥切入這一賽道,有望起到催化作用。
目前尚處早起階段
資料顯示,AI制藥是通過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生物制藥技術融合,大幅度縮短藥物研發時間,節省研發成本,提高效率。有機構統計,使用AI技術能夠縮短40%的藥物發現時間,節約50%-60%藥物臨床試驗時間,進而節省藥物研發成本。因此,AI制藥是近幾年備受關注的熱門領域。
云南白藥此次在公告中也表示,華為在AI輔助藥物研發、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案例,公司與華為聯合開發最優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充分發揮雙方資源、技術優勢,促進人工智能技術與大健康的深度融合。
事實上,華為早前在這一賽道已有布局。去年9月,華為曾發布了“華為云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華為方面表示,“盤古藥物分子大模型”共學習了17億個藥物分子化學結構,可以幫助小分子化合物計算和匹配靶點蛋白質,對新分子生化屬性進行預測,從而高效生成新的藥物;另外,還可以實現對篩選后的先導藥物進行定向優化。
據了解,該模型目前已經聯合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研發廣譜抗菌藥,結果表明,先導藥物研發周期可以從數年縮短至1個月,這意味著新藥研發效率被大大提高。
“AI制藥在國內目前處于早起階段,行業進入門檻很高,對技術成熟度要求極高,”某頭部上市藥企高管告訴記者。不過,該人士表示,兩大巨頭聯手入局,或會在市場上對這一領域起到催化作用。
賽道投融資逐漸升溫
近幾年,投資者對AI制藥投資熱情逐步高漲,全球和中國AI制藥投融資市場日益活躍。2016-2021年全球和中國投融資金額總量總體均呈現上升趨勢,年均復合增速分別達到56.3%和50.9%。
據中信證券研報,2020年國內AI制藥賽道的投融資額超31億元,同比增長近7倍。據不完全統計,在2021年,國內AI制藥領域共發生34起融資事件,涉及融資總金額約84億元,平均單筆融資金額約2.5億元,且超七成獲投企業處于早期輪次。

其中,以英矽智能、晶泰科技、冰洲石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初創型AI藥物研發公司發展較快,且頗受資本偏愛,在過去幾年里頻繁斬獲融資。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均已拿到D輪融資,融資金額分別已超3.79億美元、8億美元。
不過,目前大多數AI制藥企業多從中選擇一兩個細分環節或領域切入,構建自身的差異化壁壘。例如,晶泰科技主要聚焦于藥物固態研發環節,包括晶型預測、固態篩選、結構確定等;未知君則主要聚焦于腸道微生物AI制藥公司,產品包括全菌和配方菌膠囊等。
此外,互聯網科技企業也跨界入局AI制藥。阿里云與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合作,騰訊發布AI驅動的藥物研發平臺“云深智藥”,李彥宏親自帶隊成立百圖生科,字節跳動成立了專門負責大健康業務的極光部門,并在國內外招募AI-drug團隊。
至今尚無藥物上市
盡管AI制藥投融資近年來逐步升溫,但藥物實際落地仍有待考驗。
前述藥企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在AI制藥研發偏比較緩慢,還沒有特別成功的商業模式,更多的是傳統制藥的補充或并行工具。
賽迪顧問一份報告顯示,目前AI制藥已經形成三種發展模式,一是AI-CRO模式,為制藥企業和CRO企業提供外包服務;二是內部研發模式,制藥企業自研AI制藥產品;三是平臺服務模式,搭建AI技術平臺并提供技術服務。但三種商業模式結算都依賴于產品落地。
該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有超過40款AI參與的研發管線進入臨床。其中,有8家國外企業、2家中國企業的管線進入臨床一期,但由于AI制藥技術難度較高,至今沒有任何AI預測結構的藥物上市。截至2022年4月底,中國AI制藥企業數量超過60家,也尚未有公司上市和盈利。
AI制藥產品遲遲無法上市,企業無法將產品與技術變現,挑戰著投資者的信心與耐心。例如,此前受資金熱捧的Schrodinger從2020年末的60億美元市值,縮水至當前的22億美元。
上述報告預計,到2023-2025年,將會有一批AI預測的藥物進入素有“死亡之谷”之稱臨床二期,到2026-2027年才會出現首個上市的AI制藥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