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是人體內最大且最穩定的關節之一,這得益于股骨頭和髖臼之間的良好配合。髖臼是位于髖骨外側面中央,呈半球形的深凹,該部位較為隱秘,但如果此處發生骨折,將嚴重影響髖關節乃至全身的運動功能。
而髖臼骨折的復位手術,在骨科中屬于難度高風險大的大手術,以往接受此類手術的患者,手術創傷巨大,傷口能達幾十厘米!有沒有方法能讓大手術“減負”,讓患者獲益更多?

遇車禍!七旬老人髖臼嚴重骨折
近日,來自溧陽的78歲吳爺爺,在路上不幸遭遇車禍,被緊急送往醫院。影像報告顯示吳爺爺骨盆髖臼前柱骨折,3D打印了模型顯示移位很大,保守治療預期效果不佳,建議采取手術治療。
考慮到吳爺爺年齡較大,傳統開放手術不能耐受,具有較大風險,吳爺爺慕名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秦曉東主任醫師處就診,尋求手術機會。
經過仔細分析病情,在匯報骨科主任殷國勇教授后,秦曉東主任醫師團隊制定了個性化手術方案,在科內國產機器人“天璣”的導航下用微創方式完成復位手術。

高風險!傳統手術難度大并發癥多
秦曉東主任醫師表示,髖臼骨折多因高能量的創傷所致,如嚴重的擠壓傷,如車禍,還有重物砸傷、高處墜落等,病情發展較危急,易伴發嚴重并發癥,臨床治療難度較大。
“髖臼因其生理位置特殊,形狀不規則,傷處暴露較為困難,比普通骨折處理起來要困難得多。”秦曉東說,髖臼周圍血管和神經眾多,手術中稍有不慎易引發大出血,出現嚴重的并發癥會導致患者死亡。同時,神經一旦受損,修復難度大,甚至會造成下肢的癱瘓。
以往的傳統手術需要清晰的手術視野,需要在患者股腹溝位置切開,貫穿身體兩側,有些術式還需要截斷部分骨頭才能充分暴露傷處,對患者損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多。
平常此類骨折為年輕患者居多,但現在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患者髖臼骨折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一旦老年患者髖臼骨折,手術風險更是指數級上升,預后效果大打折扣。

小切口!機器人輔助手術更加“輕巧”
秦曉東主任醫師團隊很早就專注于髖臼手術的微創和小切口技術的探索,將原來的幾十厘米的切口,減少到6-8厘米左右的小切口來完成手術,極大地減少了手術創傷。但是是否能再將手術創傷進一步減少,而且還能保證手術的精準和療效?借助醫院2019年引入的國產骨科導航機器人“天璣”的“一臂之力”,再結合術中微創小切口技術,讓置釘的“快速通道”成為可能。
吳爺爺于日前接受了這樣的手術,僅需在一側髖部開放一個2cm的切口和一個4cm的切口,將專用螺絲刀走“快速通道”穿過肌肉間隙,直達預定位置,精準植入四枚螺釘固定。
相比傳統手術,整臺手術出血量極少,節約了60%的手術時間,降低了術中風險的發生率。得益于精準與微創,術后第二天吳爺爺便能在康復師的指導下正常下地進行康復訓練。僅需三天,吳爺爺就順利出院了。
國產骨科導航機器人“天璣”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脊柱、骨盆骨折等骨科手術之中,但在移位嚴重的髖臼骨折手術中還極少應用。秦曉東主任醫師表示,大眾對骨科手術的印象往往還停留在“大切口”“長時間”“恢復慢”,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國產機器人的精準導航與微創新技術的結合,大手術也能逐步“減負”,未來骨科手術也會越來越“輕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