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臨床醫生通常需要長時間技能培養和經驗積累,才有足夠的能力參加手術。尤其是脊柱外科的手術,更需要確保醫生操作的精確性,細小的差錯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比如,在椎弓根螺釘植入的過程中,必須保證螺釘置入通道一直在椎弓根內部。即使經驗豐富的醫生,在長時間的手術過程中也不可避免會出現肌肉疲勞,這就導致了醫生在使用尖錐和開路器鉆取置入通道時可能發生手部肌肉的顫抖,甚至引起尖錐或開路器滑移。

如何有效減少手術時間?如何盡可能提高螺釘置入通道的安全性和精確性?這一直是骨科手術機器人研究難以攻克的課題。
此前,只有3家公司的脊柱微創手術機器人獲準在國內上市銷售,其中1家為進口產品,2家是國產產品。這3款產品均采用虛擬導航技術,價格昂貴,并且需要全身麻醉。

“我們的脊柱手術機器人通過圖像定位技術,能精確地找到置入通道,將有效解決手術時間長、手術成本高、醫生受輻射等問題,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療效,實現手術均質化。”蘇州鑄正機器人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陳瑞珠告訴看蘇州記者。
經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天津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三甲醫院臨床驗證,該機器人具有易學易用、適應性強、安全性高、臨床獲益高、患者恢復快等優勢。另外,鑄正機器人更為微創脊柱手術在基層醫療機構的應用推廣提供了技術和裝備支持。

談及耗時6年研發脊柱手術機器人的初衷和底氣,陳瑞珠介紹說,彼時,手術機器人動輒千萬級,只有大的三甲醫院才能用得起,2015年國家科技部希望研發出讓更多醫療機構能夠用得起的產品,基于這樣的初心,依托國家863項目“專科型微創手術及手術輔助機器人系統的研制”,企業團隊走上了研究直觀圖像定位法的道路,經過多年潛心鉆研,最終實現了臨床導航機器人的應用。
“我們在很多領域都有研發和創新,研發品類多、經驗豐富,最后選擇脊柱機器人是認為這個領域門檻較高,也與多年研發相匹配。”陳瑞珠說,而市場給予的機會是,骨質疏松的發病率非常高,患者多,手術需求量大,每年有百萬例手術,這對脊柱機器人的需求非常大。
值得一提的是,該企業的產品核心零部件都是自主研發,大幅度降低了產品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實現了千萬級以下機器人的研發和制造,讓產品可以在三甲、三乙以及更多基層醫療機構進行使用。
事實上,手術機器人的發展源于醫療技術的發展。傳統手術是開放性的,主要依賴醫生的經驗,隨著微創手術需求的發展,手術過程中需要很多手術工具,再加上近幾年陸續疊加的政策利好。比如,2018年,手術機器人首次從甲類變為乙類醫用設備,配置證實現了放開,醫院的購買需求得到了釋放,2021年納入醫保后,更加推動了手術機器人的發展。 在蘇州高新區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園就涌現出了一批類似的創新型企業。比如,研發了國內唯一三類高技術壁壘體外磁懸浮人工心臟的心擎醫療;在國內首創可回收傘形腔靜脈濾器的科塞爾醫療;國內首個獲得正規注冊臨床準入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的康多機器人等等。
截至目前,該園區已集聚近1000家醫療器械及生物醫藥企業,擁有各類知識產權3482項,從業人員超萬人,產業年產值連續多年保持30%的增長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