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 蔣維 鄒世奇 張勇
人工智能(AI)是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21世紀最具溢出效應的產業。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賽場,已經成為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的重要突破口。2018年起,位于棲霞區的“中國(南京)智谷”建設被南京市委、市政府列為重點支持的重大戰略,作為全市人工智能產業地標的核心區予以重點支持、重點打造。目前,智谷已成為南京乃至江蘇區域產業集聚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綜合配套環境最優的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建議南京聚焦人工智能產業,打造創新發展高地。
現狀:
中國(南京)智谷建設初具雛形
近年來,棲霞積極落實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市委市政府產業地標行動要求,全力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總面積70平方公里的中國(南京)智谷雛形初具。
產業布局基本完成。圍繞人工智能產業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三大層級,集聚企業超300家,核心產業規模超80億元,占全市七成,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近700億元。基礎層,地平線成功量產中國首款、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芯片,宇都通訊研發出國內首款5G“微基站”芯片。技術層,引進了中智行總部、極智嘉機器人研發中心及制造基地。應用層,重點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形成包含“三電”核心零部件、無人駕駛、運營服務的智能網聯汽車全產業鏈。
研發優勢加快集聚。用好市委一號文政策,發揮海外協同海外創新中心作用,與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斯坦福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大學、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等國內國際知名高校合作,共建以人工智能為主攻方向的新型研發機構27家,引進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院士、網絡安全領域國際權威方濱興院士、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周志華教授、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者宋愛國教授、斯坦福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奧薩瑪·哈提卜教授等國內外頂尖學者。截至目前,共集聚人工智能研發人員5000余人,引育人工智能領軍人才超過50名。
對外影響不斷擴大。組織舉辦了全球人工智能應用大賽、交叉智能前沿峰會,連續三年承辦中國人工智能峰會,與南京TOP5高校聯合設立人工智能獎學金;江蘇省人工智能學會、南京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均落戶智谷;擁有全省唯一人工智能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全市唯一人工智能專利導航園區、全市唯一發布人工智能創業指數園區、全市首條智能網聯車路協同示范路等。
舉措:
加快集聚領先企業領軍人才,大力優化創業環境創新生態
為加速推進“中國(南京)智谷”建設,棲霞通過明確產業目標、強化規劃引領,加快集聚領先企業、領軍人才,大力優化創業環境、創新生態。
規劃引領,確立產業長遠發展目標。明確人工智能產業定位,將人工智能產業定位為地標產業,爭創“全省第一、全國領先、世界知名”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制定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智谷打造人工智能創新密集區,以新港高新園等打造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基地,重點在智能制造、智能汽車等行業級應用及智能醫療、智能生活、智能金融等消費級應用方面布局,形成各環節有龍頭企業、關鍵點有核心技術的產業體系。
人才為本,招引八方AI領域英才。引進一批人工智能領軍人才,通過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在“創業棲霞”等計劃中單列人工智能人才名額等方法,集聚一批國際國內頂尖專家。培養一批人工智能科研人才,支持更多高校設立人工智能學院及專業,構建“高校—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聯動的人才需求對接和定向培養機制。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充分發揮地平線、科沃斯和曠視科技實訓基地作用,支持高校、院所聯合區內企業建立教學基地,采用“訂單式”模式培養企業所需的產業人才。
企業為主,匯聚AI行業優質企業。重點培育一批本地人工智能企業,在平臺建設、品牌培育、兼并重組、模式創新及“走出去”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靶向引進一批AI龍頭企業,引進微軟南京分公司、奇績創壇、出門問問等一批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和競爭力強的創新企業。大力引育一批實力較強的智能軟硬件企業及智能制造集成應用商,完善產業配套,提升產業集聚度。
載體為基,構筑先進研發生產平臺。重點打造和服務國家RFID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射頻識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大力建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國家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孵化鏈條、南京大學“雙創示范基地”等創新載體,“微軟云暨移動應用加速器”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引入中科院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中科院自動化所南京物聯網技術研究與應用中心、清華大學—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平臺,推動產學研無縫對接,加快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突破。
服務為要,優化企業發展外部生態。強化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探索成立人工智能引導基金,累計兌現1.24億元區級扶持資金。目前已組建地平線人工智能、智谷人工智能等12只科創基金,總規模超30億元。結合智慧城市建設、產業智能化升級、民生智能化應用等區域重大項目應用工程,推進應用場景建設,加強本地AI產品和服務的首購首用。
建議:
建設國內一流人工智能產業基地
中國(南京)智谷已建設取得良好成效,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企業規模普遍不大、區域科技資源優勢尚未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尚未顯現等短板和制約因素仍較突出。建議我市加大支持力度,將智谷建成國內一流人工智能產業基地。
一是集中優勢資源,聚焦重點建設。將智谷作為全市人工智能產業的主體功能區,對人工智能產業實行單列統籌,予以多部門聯動重點支持打造。成立專項資金,對重大項目、重點平臺予以支持,不斷提高全市人工智能產業版圖謀劃和聚合發展的組織水平。加大產品示范推廣力度,出臺相關政策,對于本市人工智能產品,在全市范圍內由政府首購首用,幫助企業擴大產品影響和市場范圍。
二是強化政策引導,推動產業升級。目前我市人工智能產業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高度依賴進口,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亟待提升。建議鼓勵自主研發,鼓勵全市人工智能企業聚焦自主可控研究,圍繞人工智能芯片等“卡脖子”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實現核心技術的關鍵突破,從賣產品轉向賣技術、賣服務和賣標準。實行錯位發展,以落實“鏈長制”為抓手,從市級層面統籌規劃,做好強鏈、延鏈、補鏈、融鏈,同時與北京、杭州、深圳等全國其他人工智能重點城市開展差異化發展,打造細分領域高地。打造應用場景,支持智谷申報江蘇省車聯網(智能網聯)先導區,支持中智行等企業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擇機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商業應用的試驗和試點,推進英特爾未來中心等應用場景落地,營造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是結合產業需求,加快人才引育。加強產教融合、產學研聯動,共同培養產業所需的人工智能人才。建議一方面支持在寧人工智能企業更大力度招賢納士,加快集聚行業高端人才。對產業發展急需、能夠引領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特殊人才,開辟綠色通道,實行重點支持。另一方面,更大力度支持在寧高校設立人工智能學院和強化學科建設,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在產業需求和高校培養兩者融合上著力探索創新,培養跨學科融合性人才。
四是破解融資難題,優化發展環境。建議發揮政府財政支出的撬動作用,加大對科技含量高、成果轉化率高的AI項目支持和獎勵力度。支持民營資本投資多元化,引導好對人工智能產業的投資注資,并吸引帶動風險投資、天使基金、私募基金等社會資本進入人工智能領域。
五是突出創新導向,合理調整利益。人工智能產業是兼具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產業,投資需求量大且回報周期長。建議出臺相關政策,落實好研發機構、孵化園區和最終產出園區之間三者利益共享機制,特別是科技企業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利益共享、項目信息提供地和項目最終落戶地的利益共享,不斷增強地方實施科技創新孵化和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定力和底氣,為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徐寧、蔣維、鄒世奇,棲霞區政府研究室;張勇,南京市政府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