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熊卓甜 通訊員 陳玉博 常榕
看,機器人也能做手術了!它叫“達芬奇”!
4月26日,在河南省腫瘤醫院,全球最先進的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正在輔助普外科副主任莊競完成“結直腸癌根治術”。
河南省腫瘤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年啟動
說到“達芬奇”,大家都會想到著名的意大利藝術家,他的作品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造詣的頂峰。而在外科手術技術領域,這一名字命名的機器人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微創外科技術平臺,代表了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最高水平。
4月26日,河南省腫瘤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年啟動儀式在河南省腫瘤醫院舉行,來自全省26家醫院外科同行參加啟動儀式。
會上,河南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張建功說,未來一年內將舉行“達芬奇中國行”試駕、機器人手術里程碑紀念、手術機器人腫瘤專科培訓、智能手術科普等活動。“手術年的啟動,標志著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在我院全面投用,也標志著河南省腫瘤診療邁進超精準微創時代。”
“達芬奇”出手 “精、穩、準”
那機器人該怎么做手術呢?
河南商報記者看到,普外科副主任莊競穩坐控制臺,目視裸眼3D顯示屏,雙手控制操作系統向機械臂系統發出切割、移動、捏夾等指令。5米外的手術臺上,機械臂上的4只仿真手與醫生發出的操作指令同步,深入到人體內部進行各類手術操作。

除了手眼要協調配合外,醫生的腳下還有三個控制踏板,看上去像汽車的離合、油門和剎車。隨著醫生手腳并用的“遙控”,機器人的臂精巧靈活地在布滿細小血管、神經組織的腹腔內翻轉剪切、穿針引線,精準無誤地完成分離、止血、切除、縫合處理等操作。數個小時后,手術順利完成。
三大核心優勢 讓它盡顯神通
據莊競介紹,達芬奇機器人更像是高級的腹腔鏡系統,但比起腹腔鏡手術,達芬奇還有三個“獨門絕技”:
首先,靈巧精細,突破了人體操作局限性。達芬奇結合了人手的靈活性和腹腔鏡系統的微創優勢,使得原本在腹腔鏡系統下因“長筷效應”難以完成的某些動作可較為容易地完成。與腹腔鏡的二維視覺相比,其三維高清視野可放大10倍-15倍,手術縫合更加得心應手,患者的神經及血管更加容易保護,患者的術后恢復也更快。
其次,消除震顫,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機器消除了外科醫生手部的震顫。機器人提高了精確度,便能節省出手術時間從而減少術者疲勞,使術者精力更集中,手術更完美。
再次,減少損傷,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達芬奇系統可在創傷很小的前提下完成非常復雜的手術。減少患者術后的疼痛,縮短住院時間,要注意的是,它更適合早期、中期的患者,晚期患者則不太適合進行微創手術。
醫生是“達芬奇”的最強大腦
“決定手術成敗的關鍵還是醫生,可以說醫生才是達芬奇機器人的‘大腦’。”河南省腫瘤醫院外一醫學部主任、外科發展中心主任何朝宏說:“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過程中,機器人并不會自主行動,醫生需要通過操作系統控制所有進程和細節。比如:機械臂沒有力回饋,醫生必須依靠經驗、視覺判斷出刀輕重。”
一名成熟的外科醫生需經嚴格培訓,才能獲得機器人手術資質。何朝宏表示,開展此類手術的術者及助手,既要有豐富的開放性手術、腹腔鏡手術的經驗,還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和考核,只有順利通過考核,拿到國家資格證書,才被允許操作達芬奇手術,更好地服務患者。
目前,河南省腫瘤醫院已能夠應用胃、結腸、直腸、前列腺、腎、膀胱、子宮、卵巢、食管、肺、甲狀腺等12個病種35個術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