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巢收費風波的背后是配送不上門
4 月 30 日,豐巢科技宣布對存放超過 12 小時的快遞實行收費,引發了諸多爭議,抵制也隨著用戶不滿情緒的上升而越演越烈。據統計,截至 5 月 15 日,僅上海就有 116 個小區抵制豐巢的收費政策,與此同時,蘇州、滁州、青島、廣州等地陸續有小區業委會積極響應并加入抵制的隊伍。
為此, 5 月 13 日,國家郵政局約談豐巢,要求調整完善收費機制。兩天后, 5 月 15 日晚,豐巢就收費一事再次發聲,致歉并調整服務:將用戶免費保管時長由原來的 12 小時延長至 18 小時,并對截至 5 月 19 日的已付費用戶贈送一個月的會員權益。同一天,全國首個抵制豐巢超時收費的小區也重啟快遞柜。至此,這場歷經 16 天的豐巢收費風波似乎暫時告一段落。
但真的結束了嗎?

此次豐巢風波,大家表面是對豐巢的不滿,但實質是飽受當前快遞行業存在的諸多痛點問題所困擾,比如快遞柜額外收費、不配送上門、配送不及時、拿快遞的地方太遠等,尤其是快遞配送上門這個核心需求得不到滿足。
快遞柜首要解決的是快遞員不用送貨上門的問題,其次解決的才是工作日無人在家收快遞的問題。其實大部分人都想要送貨上門,結果快遞卻自動進了豐巢或驛站,更多的是快遞公司在享受快遞柜服務,而不是消費者,消費者甚至因此失去了選擇快遞送上門的權利。而且,我國《郵政法》、《快遞暫行條例》等法律有詳細的規定,快遞企業需要嚴格按照規定去執行,保證快遞送貨上門。
所以,豐巢收費不合理是表,快遞不再配送上門才是里。
快遞配送上門的行業痛點一天得不到解決,這場風波只怕就沒有真正結束的一刻。破解豐巢“困局”的重點不在于豐巢收不收費,收多少費,而在于快遞行業的痛點問題需得到重視,得到解決,尤其是快遞配送上門可以在合理的收費范圍內得以實現。
如何解決快遞行業痛點,實現配送上門?
目前快遞配送行業痛點集中體現在送貨效率、送貨安全、送貨成本這三個方面。而主要的快遞配送模式有三種: 1 是快遞員配送, 2 是快遞柜(服務點)自取, 3 是機器人配送。
在送貨效率方面,快遞柜最低,配送機器人最高。
快遞柜作為一個快遞集中點,把配送壓力分擔到用戶身上,但因為靈活度太低故無法保證高效率。因為只有等用戶方便時才會取出,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而快遞員配送是最靈活的,但其效率也是相對低的。一方面,相比于龐大的快遞量,快遞員人數太少,導致人均配送量過大,效率自然低;另一方面,很多快遞員表示中國很多城市的小區很大,有的小區車輛進不去,所以需腿跑送貨,送一件貨物有時就要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相比之下,受益于大數據與智能技術,機器人配送效率相對高。

縱觀各大無人配送機器人廠商,能夠實現最后 100 米的各種復雜環境并同時兼具多機器人間大規模協作的無人配送產品,如“小云”機器人。“小云”機器人是由廣州飛翔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服務機器人,它從實際需求出發,基于核心AI技術、導航定位技術和運動控制技術,實現無人配送等功能。它可實行分時錯峰配送,且一次可配送 4 單,每單僅需 6 分鐘,相比于普通快遞員,配送效率大大提高。
在送貨成本方面,快遞員成本最高,快遞柜與配送機器人相對低。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中國適齡勞動力人口正在不斷減少,人力成本隨之不斷增高。當然,最后是消費者買單,在人力上漲的壓力下,快遞企業相繼提價。德邦 2019 上半年報財報顯示, 2019 年上半年德邦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為52. 12 億元,去年上半年為44. 94 億元,同比增長16%,可見人力成本之高。

相比于快遞員,智能快遞柜成本并不算高,但是從資本角度來看,快遞柜并不是一門好生意。據估算,一臺智能快遞柜一年的投入和運維成本在 10 萬元左右,每天支出約 274 元,但每天的收入卻不足百元。 2016 年,豐巢凈虧損2. 5 億元,到了 2017 年,雖然總營收上升至3. 08 億元,凈虧損卻進一步擴大至3. 85 億元。甚至是在營收大幅增長的 2019 年,虧損額度也創下歷年新高,達7. 81 億元。
不過,今后隨著無人設備、配送機器人技術陸續成熟和投入使用,未來物流成本有望下降。同樣舉例小云機器人,其運載力約等于3- 5 個人力,且因為是機器,不會累,可以 24 小時運作,因此綜合來看,長期成本不算太高。
在送貨安全性方面,尤其是疫情之下,配送機器人的無接觸服務,有先天優勢
快遞員配送存在很大問題,例如易發生運輸物品錯拿、錯送等失誤事件,且快遞難追溯,尤其是在今年的疫情之下,更增加了接觸傳染風險;而快遞柜與機器人配送通過科技手段,不僅可全程追溯,還通過取貨碼、人臉或指紋等方式才能取快遞,讓配送更安全。比如小云機器人采用的是全密閉的配送倉,全程無接觸服務,可在配送過程確保物品的安全以及降低感染風險以及提高小區的安防安全。

小云機器人配送流程
綜上所述,這三種模式其實各有優劣,快遞員配送最靈活但效率低成本高且不夠安全,快遞柜安全但配送效率低且無法實現配送上門。配送機器人在效率和安全性方面都表現較好。而站在消費者角度來看,就配送上門這一核心需求而言,無疑快遞柜是不合格的,快遞員和配送機器人才是更好的選擇。
誰將是最后一百米快遞配送的主流?
在快遞興起初期,快遞員配送上門是主流。但近幾年,隨著中國快遞行業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快遞量變得非常龐大,據數據顯示, 2019 年全國快遞年業務量突破 600 億件。但與之對應的,快遞員數量與待遇沒能得到合理的增長,預計 2020 年快遞員缺口將達到 150 萬人。
所以在效率和經濟的雙重影響下,大多快遞員不再配送上門,快遞柜等集中快遞服務點出現,且成為主流。據悉, 2019 年,主要城市智能快件箱已達40. 6 萬組,城市快遞末端公共服務站達到8. 2 萬個。但目前智能快遞柜市場遭遇的用戶不理解不買賬、運營方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問題仍未解決,這在豐巢事件中可略見一斑。
但與此同時,隨著人工智能、5G、物聯網、大數據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盯上無人配送這一領域,包括國外的亞馬遜,國內的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巨頭公司。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與政策的完善,配送機器人有望成為最后一百米快遞配送的主流。

首先,國內的物流業務需求規模巨大,遠超其它任何一個國家,配送機器人的市場潛力非常大。且國內人口密度較大,每單配送的距離相對較短,配送機器人可很好地滿足用戶配送上門的需求。在這點上,飛翔云的小云機器人可謂是表現出色。當配送任務巨大時,小云機器人可多個并行,分工作業,每個一次配送 4 單,進行 24 小時全天候自動配送服務,大大緩解物流最后 100 米的配送壓力。
其次,配送機器人工作效率高,且安全性高,對于未來快遞最后 100 米的配送市場來說,配送機器人是當前最佳的配送方案。而具備高負荷、全天候工作、智能等優點的小云機器人,是樓宇“最后 100 米”室內配送的好幫手。
最后,隨著機器人與AI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未來“機器代人”趨勢將越加明顯。而機器人除了配送外,還有多種功能,將會不斷取替更多人類工作。參考小云機器人,無論是安全巡邏、消毒防疫,還是外賣遞送、物業服務等,機器人都樣樣在行,可應用的場景也非常豐富,包括醫院、酒店、社區以及各大CBD等。
結語:
縱觀歷史長河,快遞員遞送是過去,快遞柜自取是現在,機器人配送是未來。此次豐巢事件,折射出的是大眾對快遞配送上門的真正需求,并預示了配送機器人時代即將到來。如飛翔云的小云機器人等無人配送機器人廠商在利好的大環境下,如何快速切入市場,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