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不僅能扭秧歌、跑馬拉松,還能炒菜做飯、照顧老人……“具身智能”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機器人養老”成為全國兩會會場內外頗受關注的熱門話題。
機器人養老靠譜嗎?它能否進入尋常百姓家?在大眾新聞的話題互動中,這類問題受到不少網友關注。記者采訪代表委員和專家,為網友答疑解惑。
盧林代表:康復機器人已應用于臨床
“前段時間,曾有一家機器人公司來我們養老院調研。機器人的出現,為養老服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青島福彩養老院副院長孫倩倩說,今年養老院計劃裝備智慧化監測儀、送藥機器人、防跌倒報警器等。

“智能輔助器具,包括康復機器人等,目前已經應用于臨床,可以實時監測患者的生理參數和康復進展,幫助醫生更準確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東院保健神經內科主任盧林代表說。
盧林認為,包括康復機器人、智能假肢等在內的高質量輔助器具,對于提高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生活質量非常重要,政府應加強規劃引導,明確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市場拓展等。建議對購買智能輔助器具的消費者,尤其是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給予一定的購買補貼,提高消費者的購買能力。
施乾平委員:以市場需求牽引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
德邁國際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施乾平委員注意到,我國養老是“9073”的格局,即約90%老人居家養老,7%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入住機構養老。“目前,養老機構、醫院等對機器人有更多探索,但隨著時間推移,智能機器人應當走進社區、家庭,成為傳統親情養老的重要補充。”
目前,山東的機器人產業已經具備一定基礎,成長起一批機器人制造企業。去年,山東印發了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本進入人形機器人強省序列。施乾平認為,應堅持政府引導、市場發力,加快人形機器人技術供給和場景需求對接,支持企業、科研機構加快算力、算法、數據等研發攻關,暢通產學研各個環節,以市場需求牽引養老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
程萍代表:幫助老年人跨越“科技恐懼”
山東文康(臨沂)律師事務所主任程萍代表在調研中發現,近兩年,部分養老院引入了可以下棋的機器人,很好地緩解了老人的孤獨感。一些機器人還可以輔助監測老人的健康數據,為其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健康管理和指導。
程萍認為,養老機器人走進尋常百姓家,仍面臨一些短板。首先,高端機器人研發及生產成本較高,銷售價格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是交互短板,機器人難以識別方言指令、應對突發狀況,情感交互停留在程式化應答層面。
程萍認為,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機器人研發、制造、使用全過程納入法律保護體系;明確責任機制,制定機器人使用過程中造成人身損害、財產損失的責任劃分規則,并探索保險機制分擔風險。
針對部分老年人對機器人進家門存在畏懼心理,程萍建議可通過社區體驗、銀發數字課堂、線下宣傳等方式,幫助老年人跨越“科技恐懼”,了解新技術帶來的便利。
張云泉委員:統籌技術攻關與市場培育
作為機器人領域的專家,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委員表示,目前,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已有一定基礎。然而,養老機器人是復雜技術綜合體,實現“感知-決策-執行-反饋”的自閉環還需要技術突破,尤其是需要廣覆蓋的數據、充足的算力,以及AI+人工協作的智能算法。
為此,張云泉建議,應完善政策支持,將家庭和社區養老機器人發展納入“十五五”規劃,并出臺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布局養老機器人技術攻關項目;打造“產學研用”創新共同體,進一步突破成果產業化瓶頸。
“讓養老機器人走進尋常百姓家難以一蹴而就,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但提前規劃布局,統籌技術攻關與市場培育,勢在必行,不可延誤。”張云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