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和前沿領域,新型工業化是建立在綠色化和智能化基礎上的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二者統一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以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以新型工業化催生新質生產力,形成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的良性互動,是搶抓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機遇、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增強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新引擎、新動能:搶先機的關鍵鑰匙
2024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連續第8年聚焦工業互聯網發展,建議“建、用、研”統籌推進,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推進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

那么,何為智能交互引擎?周云杰在全國兩會建議中提出,智能交互引擎以數據為新生產要素、以大模型為新技術變量、以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為抓手,通過為供需兩端構建逼真的實時交互的數字場景,始終圍繞為用戶創造增量價值。其在用戶側以個性化交互定制感知和激發有效需求,在供給側以網絡化協同精準配置和柔性生產,從供需兩端發力,營造從“零和博弈”的買賣關系到“共創共贏”的創新生態,提升整體工業效率和競爭力。
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不斷推動著生產效率的跨越式提升,并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催生很多新產業新賽道,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歷次工業革命的實踐也表明,那些能夠敏銳捕捉科技革命機遇、成功占領科技高地的國家和民族,往往能夠搶得發展先機,從而在現代化進程中走在世界的前列。
迄今為止,全球共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使得英國成功崛起為“日不落”帝國。19世紀60年代后期,電力的廣泛運用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德國和美國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實現了對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超越。進入20世紀40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創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為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日本通過重點發展制造業推動了國家工業化進程,從而躋身世界強國行列。
雖然由于各種歷史原因,我國錯失了前三次工業革命的黃金機遇期,但現在,新一輪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發展,為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工業由大到強提供了寶貴的契機。
面對此次歷史性交匯,如何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窗口期,通過新型工業化構建全球引領的產業體系,“智能交互引擎”或許就是一把關鍵鑰匙。
新產業、新賽道:強起來的有力抓手
工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增長引擎,起到了“壓艙石”和“穩定器”的關鍵性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工業化步伐顯著加快,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制造業“強起來”的步伐持續加快,在一些重點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產業鏈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等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然而,在我國工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應看到,我國仍處在由大變強、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不進則退、慢進亦退。而智能交互引擎作為適用于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面向價值共創的革命性新引擎,從供需兩端發力,在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綠色發展三個方面為加速新型工業化提供持續動力。
科技創新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智能交互引擎作為一個人機交互平臺,可以吸引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專家共同參與,打破學科壁壘,推動科技創新的跨學科融合,并可以通過收集和分析揭示用戶需求和市場趨勢的數據,為科技創新提供方向和數據支持,促進科技自立自強。進而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傳統產業是新型工業化產業體系的基底。“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不是對立關系,關鍵是要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一方面,智能交互引擎以交互性實時感知用戶需求,并通過數據驅動精準收集信息,使得生產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實現柔性制造;另一方面,其以智能化無縫連接機器,實現高效智能化生產與協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綠色低碳是新型工業化的生態底色。新型工業化以可持續發展為內在要求,通過新科技向各產業、各領域廣泛滲透融合而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工業化道路。智能交互引擎通過實時數據分析和預測,可以幫助工廠和企業實現能源管理的優化,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外,還可以集成環境監測系統,實時監測工廠排放物的質量和數量,助力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加速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工業互聯網和新型工業化都是工業和數字化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前提是實現工業各要素之間的互聯,終極目標是用系統的觀點統籌推動工業生產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提升工業全要素生產率。智能交互引擎也是符合這一歷史邏輯的。
新生態、新未來:硬脊梁的核心增量
回顧我國工業化的發展歷程,從“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到逐步建立起具有“全”“多”“大”獨特優勢的工業體系,我們僅用了幾十年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路,成功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近十年來,在有關政策的有力引導和重點工程、項目的牽引下,我國工業互聯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初步建成網絡、標識、平臺、數據、安全五大體系,體系化發展走在全球前列。目前,國內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達270家,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實現工業大類全覆蓋,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2萬億元,實現了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而這構成了推進智能交互引擎的產業基礎。
作為扎根實體經濟的代表企業,海爾早在2007年就開始探索工業互聯網領域,并于2017年正式推出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平臺+應用”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模式為不同行業和規模的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已連續5年位居工信部雙跨平臺榜首。

在“與大企業共建、與小企業共享”的理念下,目前卡奧斯鏈接企業90萬家,服務企業16萬家,構建起15個行業生態以及“企業-園區-行業-城市”立體數字化賦能體系。以“1+N+X”工業互聯網賦能模式構筑城市數字經濟產業底座為例,截至2023年底,青島工業互聯網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已打通政府24個委辦局,入駐服務商24378家,為企業提供了15236個工業應用,累計賦能青企5000余家,新增工業產值達350億元,打開了城市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三年來,從青島到山東,從蕪湖到安徽,從德陽到四川,根據城市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1+N+X”模式已在全國落地開花。
工業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也為智能制造提供基礎和支持,進一步助推我國智能制造進入繁榮發展階段,已建成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級以上水平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2500余個。海爾以卡奧斯平臺為基礎,持續做大做強工業互聯網的同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先進制造業,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目前,海爾共有8座“燈塔工廠”和1座“可持續燈塔工廠”,是國內擁有燈塔工廠最多的企業。
我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規模和體量巨大,但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特點仍較為明顯,工業現代化水平還有待提升。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將繼續深入推進,大國之間的科技產業競爭將更加激烈,產業分工和貿易環境會出現許多新的重大變化。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重大戰略舉措,
智能交互引擎的提出依托海爾近40年的制造業經驗,同時也順應了時代機遇與國內愈發雄厚的產業基礎。未來是一只萬花筒,擁有無數的色彩和無盡的可能。智能交互引擎的不斷發展和普及,將催生出新的技術和應用,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步伐更快、更穩,進一步挺起中國工業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