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2月20日訊(記者汪甦 通訊員周凡)“手術機器人是對主刀醫生心領神會、善解人意的手術輔助。”12月20日,在醫工交叉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歐美同學會會長、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丁漢作了一場題為《自主手術機器人發展展望及研究探索》的主題演講。在他的講述中,手術機器人已成為主刀醫生的“神助攻”,并將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完全自主模式,主刀醫生可以輕松地邊喝咖啡邊監控手術。

丁漢院士作主題演講。記者汪甦 攝

丁漢院士作主題演講。記者汪甦 攝
此次論壇由市委統戰部指導,武漢歐美同學會、華中科技大學歐美同學會共同主辦,旨在充分發揮武漢統一戰線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優勢,共同探討醫工交叉創新發展的趨勢以及產業發展途徑,為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聚勢賦能。
“手術機器人的出現實際上是醫工交叉的一場重要革命。”主題演講中,丁漢院士詳細介紹了手術機器人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從外科醫生引導操作的遙操作型機器人,到信息智能交互的反饋遙操作型,再到手術過程中由機器人執行一部分。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手術過程的自主化是必然趨勢。”他解釋,手術機器人的出現,意味著醫生可以更加專注于手術的策略和決策,而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手術操作上。這對于醫生來說,無疑是一種解放。
作為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丁漢院士還介紹了華中科技大學在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研究進展。他表示,華中科技大學已經在手術機器人的主要學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如剛柔耦合手術執行末端設計、影像融合超聲實時配準技術以及手術執行運動規劃與實時控制等。
“剛柔耦合手術執行末端設計將柔性連續體機器人與協作機器人結合,提高手術機器人操作靈巧度,這好似‘手’的功能;影像融合超聲實時配準技術基于多源影像融合與實時追蹤算法,兼顧精確性和實時性,這就像人的‘眼’;手術執行運動規劃與實時控制,能將影像導航、機器人控制技術結合,開發具有動態自主導航能力的系統,這就相當是‘腦’。我們通過‘手眼腦’給手術機器人的自主化提供啟示。”他介紹,目前已研發了自主扶鏡機器人系統、神經信號直接控制的人造手、腦損傷患者神經環路重塑軟體外骨骼手、眼控腦損傷康復機器人等產品。
“以神經信號直接控制的人造手為例,能把大腦控制人手運動的智能轉移到人造手上,這顛覆了過去70年來假肢的模式化運動控制技術,使人造手能隨心所欲地完成人想做的事。”
對于未來,丁漢院士表示,隨著5G技術的發展,有望通過高質量網絡系統促進異地遠程手術機器人的進一步應用與推廣。此外,從微創手術到無創手術、全科手術機器人到專科手術機器人,以及從機器人主從模式到人機共融深度融合操作模式,再到機器人自主模式的發展趨勢都將進一步推動手術機器人的發展。
在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還就醫療器械創新轉化實踐、醫學元宇宙場景構建及應用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大家一致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手術機器人將會越來越普及,成為醫療領域的重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