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人形機器人的進步和智能AI的廣泛應用更是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黃曉慶在現場分享了對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未來發展的理解與洞見。2015年,黃曉慶創立了達闥科技,創新性地提出并成功實現了“云端機器人”的架構。在他看來,機器人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設備,而是一個系統,“通過5G網絡可以連接到‘阿凡達’身體中,這就是云端智能機器人的定義。”
在工信部近日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機器人是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第4個顛覆性產品。黃曉慶表示,“未來的通用機器人市場會比汽車、手機的市場加起來還要大三倍。”以智能化為核心,實現生產制造、服務管理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全面智能化,對此黃曉慶充滿了信心與期待。
當ChatGPT之類的生成式大模型呈現出較強的通用智能能力之后,產業界的關注點較多地落在了千行百業。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從身處的時代發展背景出發,就大模型產業發展到中場階段的總結與思考進行了分享。
肖仰華表示,未來的認知模式一定是人機協作的認知模式。發展具備認知能力的機器,是應對日益復雜世界的必經之路。與此同時,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正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這樣的技術元革命,對于各行各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他從不同認知層面展開介紹:“首先是帶來了開放世界的理解能力;其次是提供了跨領域、跨專業知識,尤其是跨系統邊界的知識。這恰恰是大模型未來給我們帶來的重大機遇。”
“我們要積極開辟新賽道,重視大模型的成本與價值,促進大模型與千行百業的深度融合。”肖仰華認為,“大模型絕不應該只停留在煉金術階段,我們要推動它變成科學的大模型,只有跟行業深度融合才有可能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年前,復旦管院響應國家科創戰略,前瞻性提出“無科創 無未來”“管理賦能科創”理念,旨在培育更多面向科創時代的管理人才。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復旦科創先鋒論壇”于2022年應運而生,并作為復旦MBA科創青干營同學們的整合實踐必修課程之一,迄今已成功舉辦8場,覆蓋30多位分享嘉賓,線上線下共有260萬人次參與其中。
本次論壇由復旦大學MBA項目、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科創辦公室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教育推廣與發展中心聯合承辦,復旦MBA聚勁聯合會支持籌備。3小時的精彩碰撞和深度分享,濃縮了對科技飛速發展和產業的巨大變遷,更展現了不同領域、不同角色的科創人對未來的不懈追求和堅定信念。未來,復旦科創先鋒論壇還將與更多同行者一起,探索前沿熱點領域,不斷尋求新的科創突破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