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息面上,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利好不斷。近日發布的《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到,要增加制造業中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前瞻性布局人形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賽道。到2025年,上海新增應用工業機器人不少于2萬臺,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力爭達360臺/萬人。
在日前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上,中國機器人峰會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指數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和創新發展最為活躍的國家,工業機器人消費量連續9年居全球首位。
機構近期扎堆調研機器人產業鏈上市公司。Choice數據顯示,近一個月來,有46家相關公司接受了機構調研。其中,龍頭股匯川技術接受機構調研達551次,中大力德接近200次,申昊科技、埃斯頓、博實股份等超過60次。
招商證券表示,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AI+”終極應用。預計2021年至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復合增速將達到71%,在智能制造、智能服務、人機協作等方面都將有廣闊的應用場景。
產業鏈方面,平安證券認為“零部件先行”,上游核心零部件環節是人形機器人產業落地的重要保障,有望率先受益于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目前來看,機械行業中,伺服系統和減速器環節受益于人形機器人賽道的確定性較強。
東方證券同樣認為,隨著國內機器人行業迎來政策支持及特斯拉Optimus等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加速,預計部分在機器人領域有相關布局的零部件公司將迎來發展機遇。
東吳證券表示,工程師可通過AI大模型自動生成代碼指令完成機器人功能的開發與調試,用日常對話的方式來指揮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機器人能夠與人類直接對話,加速應用實現及潛在應用領域滲透率飛躍,是未來10年最重要的機會之一。
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中,東吳證券建議從三方面布局:一是上下游全產業鏈布局,應對可能到來的行業格局分化;二是國產化率低、壁壘較高的環節,如大六軸、汽車3C、焊接;三是規模持續擴大、有望迎來盈利能力上行的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