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刀、鑷子、止血鉗,無影燈下醫護們相互協作……提起外科手術,很多人腦海中會立刻浮現這副畫面。
未來的手術場景中,除了醫護參與,機器人將越加普遍。
“達芬奇”是全球份額占比最高的手術機器人,2011年獲批進入中國后,幾乎壟斷市場,一家獨大。礙于昂貴的價格,裝機量只有約300臺,累計參與的手術量為32萬臺。
中國患者基數龐大,前百強醫院一年的手術總量就超789萬臺,需求遠無法滿足。
巨大的市場潛力誘惑下,國產挑戰者們爭相涌入。
康諾思騰就是其中一家。這家由達芬奇前工程師歐國威帶隊創立的公司,專研手術機器人。
他告訴《21CBR》記者,第一代產品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預計明年正式商業化。
攻關技術
“希望每個手術室都有一臺手術機器人。”歐國威清楚,實現這一目標不容易。
影響手術機器人滲透的因素,包括產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攻關核心技術,是康諾思騰的必經之路。一開始,歐國威帶領幾位工程師,從零開始,一邊四處找投資,一邊埋頭搞研發。
腹腔鏡手術本身很復雜,借助顯示屏引導,主刀醫生在腹腔外操作主控臺,完成患者腹腔內的微創手術。這類手術機器人擁有上萬個部件,涉及不同技術領域研發,如電機設計、機械臂、電氣、硬件、軟件、控制、算法等。
“這是應用最廣,但研發難度最高的一個方向。”歐國威說,手術機器人的高壁壘,不單在于芯片、材料等技術,更在無法挽回的生命成本。
“安全、可靠是放在第一位的,這兩個指標較難量化,多依靠醫生的經驗,需要通過臨床不停測試、拿到數據,進行迭代和改進。”
堅持自研、自產,康諾思騰可以把關產品質量和風險,也能更方便產品迭代。
比如,手術機器人的機械主手需通過馬達控制,一開始控制得不完美,團隊不斷找不同的醫生測試,每兩個星期左右迭代一次設計,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最終研發出滿足手術可用性的主手。
技術還不是最難的,更難的是讓臨床需求轉化為工程需求。
歐國威提到,很多從事手術機器人研發的人來自工程領域,對手術需求沒有充分理解,做出的產品很可能與工業機器人沒有分別,易增加手術風險。
團隊的技術水平,至關重要。
成立迄今,康諾思騰拿到多輪融資,總額超10億元,招兵買馬有了資金支撐,公司人員規模從10人左右增至400人,超60%是研發人員,覆蓋多個學科。
研發成果漸豐,目前康諾思騰實現機械架構、電氣架構、軟件架構、復雜算法和視覺影像控制等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
自研自產
歐國威從事醫療機器人的研究近20年,他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時,已著手研究機械腳踝義肢。畢業后,他加入達芬奇母公司直覺外科公司,主導開發了多個手術機器人平臺項目。
2016年他離開美國,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學執教,并出任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聯席主任。
國內支持醫療機器人發展的利好政策和人才回流,機器人賽道創投熱情高漲,感染了歐國威。
“外科手術的微創和智能是大方向,現在有相當多的臨床需求亟待滿足。”2019年,歐國威在深圳開啟創業,成立康諾思騰。
手術機器人是高精密、智能化手術系統,分腔鏡、骨科、神經外科、血管介入等類型,康諾思騰研發的第一款產品是腔鏡多孔手術機器人,可應用于泌尿外科、婦科、普外科、胸外科等場景。
成本優化,是國產手術機器人的機會。
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引入國內的價格約2000萬元,高昂的設備成本,讓患者單次手術費用比傳統腹腔鏡手術高出約3萬元。
康諾思騰走的整機自研、生產路線,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由團隊自主研發,打造自主知識產權。同時,在深圳龍華建立自己的工廠,利用大灣區供應鏈優勢,控制生產成本。
商業大考
2022年8月,康諾思騰在香港完成首例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用于治療泌尿外科前列腺癌根治術手術。
相比傳統手術,采用康諾思騰多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操作,具備創口定位精度高、手術切口小、臨床安全性高的特點,可減少患者的創口、利于修復。
當下,手術機器人還無法完全取代醫生,而是作為醫生的輔助幫手存在。經過培訓,無需工程師在場,主刀醫生可獨立操縱臺前控制手術器械的進行手術。
歐國威向記者介紹,手術機器人機械臂操作更靈活穩定,操作關節可旋轉拐彎,超越人體手腕極限,協助醫生進行難度大、時間長的手術。
他表示,康諾思騰的腹腔鏡機器人性能已可與國外品牌較量。今年或將在中國內地開展人體試驗,后續在全球范圍申請醫療器械認證。
獲批上市只是開始,商業化才是大考。
客觀來看,國內市場中手術機器人尚處導入階段,需持續教育市場。
康諾思騰的研發速度在業內算快,只是起步相對晚,上市后還需面臨與先行者的競爭。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共有15款手術機器人產品獲批,其中腹腔鏡三款。
歐國威對自家的產品有信心,“手術機器人真正達到安全有效,實際解決醫院臨床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定位于全球性的創新型手術機器人公司,康諾思騰在深圳、香港、波士頓三地設立研發中心。不只做腹腔鏡手術機器人,2023年其計劃加速新產品管線的開發,覆蓋其他重大專科手術。
歐國威感慨,身份切換為創業者后,除了技術,還要管財務、融資、市場,把不同領域的人才融合在一起,幾乎每一天會遇見各種各樣的難題。
他盡量放平心態,過去工程師的經歷讓他擅長分析、解決問題,“為如今的創業做了很好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