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第一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作為一名來自天津港基層一線產業工人,我感到非常激動,同時又深感使命在心、重任在肩。
我的父輩在天津港工作,我是在碼頭邊長大的孩子。1998年我成為天津港第一港埠公司拖車隊的一名拖車司機,如今已工作25年。我深切感受到天津港從老碼頭變成綠色智慧碼頭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2021年10月17日,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正式投產運營。當我看到這些智能機械設備的時候,感到非常震撼。在5G、北斗等先進技術的加持下,這些設備可實現亞米級精度的定位,這是人工所不可企及的。
盡管機器人能力很強、效率很高,但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時,還是需要我們這些老師傅“指點迷津”。比如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ART)就會遇到如何選擇最佳行車路線,怎樣的輪胎轉彎半徑、轉彎角度最為合適等問題。
去年,我就收了幾個機器人當“徒弟”。通過帶機器人“徒弟”,我發現一線工人在生產運行中取得的經驗技能,在技術員們眼中就是寶貴的數據。他們把我們的經驗標準化、數據化,之后寫成指令再輸入程序,從而更好地讓這些機器人發揮作用。
因此,今年全國兩會我提出了《在構建技術創新體系中更好發揮基層產業工人作用》的建議。在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過程中,我希望一線產業工人能更好地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作出更多的貢獻。
基層產業工人非常了解一線的需求,同時能敏銳覺察到創新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希望國家在創新體系的頂層設計中充分考慮到產業工人,并將之納入技術創新體系中。
目前,國家非常重視對基層一線產業工人的培養,不斷加大對產業工人參與創新的支持力度。我們要將這種精神層層傳導到企業每個崗位,加強對創新型產業工人的培育,同時要創設有利于產業工人創新創造的軟環境,引導大家更好地投入到創新工作中。
近幾年,天津港在智慧港口建設上取得了很大成績,涌現出一批全球性、首創性、標志性的成果。下一步,我要帶好更多機器人“徒弟”,培養更多能帶機器人“徒弟”的師傅,讓智能化遍布天津港每一個崗位、每一個角落,帶動產業工人們把前沿科技更好地應用到工作一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