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們銷售收入只有2000多萬元。但在今年,要力爭機器人產量突破3000臺、銷售收入達到2億元。”最近,重慶魯班機器人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魯班研究院)定下了2023年的“小目標”。

1年時間,從2000多萬元到2億元,如此大的跨越,難度可想而知。但魯班研究院卻有底氣。
“當前,我國正在實施‘機器人+’應用行動,給機器人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魯班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將有更多用武之地。我們相信,只要抓住機遇,公司今年就將進入快速發展期。”3月1日,魯班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不久前,工信部等十七部委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政策號令下,重慶機器人行業立即行動起來,搶抓“機器人+”應用商機。魯班研究院,只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未來:重慶機器人產業迎來發展新機遇
魯班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6月,是重慶首批新型高端研發機構之一。成立至今,其先后成功研發出醫用檢測機器人、打磨拋光機器人、隧道作業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四大類、10多款機器人,取得發明專利約100項,其中包括新一代機器人的傳感器、工藝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
不過,這些研發成果并未很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近幾年來,魯班研究院的機器人系列產品一直未能真正打開市場,年銷售收入始終低于3000萬元。
2022年,魯班研究院憑借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新型六維力傳感器,成功打入蘋果供應鏈。今年年初,其與重慶本土機器人企業合作研發、配置了該傳感器的打磨拋光機器人,拿到了某蘋果產品代工廠的大量訂單。由此,其經營出現了轉機。
“而我國近期啟動實施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又讓我們喜上加喜。”魯班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該行動將主要聚焦制造業、醫療健康、養老服務和教育等十大重點領域,推動機器人更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場景,而魯班研究院研發的機器人系列產品,恰好在這十大重點領域有用武之地。
面對新機遇,魯班研究院在拿到蘋果產品代工廠訂單后,自然不滿足于現狀。在前期雙方已建立合作關系的基礎上,魯班研究院目前已委托該代工廠推銷機器人產品。“他們的營銷團隊有資源,也有豐富的經驗,我們希望借助他們之力,盡快把我們的機器人產品推向國內更大的市場。”這名負責人透露。
與魯班研究院一樣,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也有自己的謀劃。目前,該公司正聯合重慶部分科研機構、高校,加快推進打磨拋光機器人和中厚板焊接機器人的關鍵核心技術及應用研究,力求早日取得成果。同時,公司還派出市場營銷人員四處奔波,全力拓展機器人產品銷路。
“近幾年來,重慶華數發展勢頭良好,機器人年銷量約為2000-3000臺(套)。未來,搶抓‘機器人+’應用行動帶來的新機遇,我們力爭3年內把機器人年銷量做到1萬臺(套)左右。”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項目主管鄭登華說。
事實上,搶抓“機器人+應用”商機進行布局,在重慶機器人行業已成為了共識。
日前,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在兩江新區組織舉行了一場學習《“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暨重慶落地座談會。會上,樂聚(重慶)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機器人企業攜帶拳頭產品進行了推介,重慶美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有使用機器人需求的企業發布了需求信息。供需雙方坐在一起溝通交流,尋找合作機會。
同時,近40名來自“政產學研用”領域的代表聚焦“機器人+”應用行動,為協同推動“機器人+”應用在渝落地,助力重慶機器人產業提檔升級建言獻策。
“‘機器人+’應用行動的實施,意味著‘機器人﹢’時代已到來。未來,從中央到地方有望出臺一系列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機器人將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應用,重慶機器人產業迎來了提檔升級、做大做強的新機遇。”重慶機器人首席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何國田認為。
現狀:缺少本土知名機器人品牌
新的機遇下,重慶機器人產業已準備好了嗎?
在何國田看來,重慶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過去10余年來,重慶從機器人產業的一片‘空白之地’發展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重要集聚區,初步形成集研發、整機制造、系統集成、零部件配套和應用服務一體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全產業鏈。目前,全市機器人企業、研發機構數量已超過300家,產品涵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各類機器人。”何國田說。
盡管如此,重慶機器人產業卻還沒有做大做強,與沿海發達地區還存在一定差距。以市場規模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為例: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重慶工業機器人總產值為300億元左右。而同期,深圳市工業機器人總產值卻超過950億元。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于重慶鮮有在行業具有影響力的本土機器人品牌。”何國田認為,重慶機器人產業要想做大做強,尚面臨著缺乏本土知名機器人品牌支撐的瓶頸。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目前在重慶,企業使用的工業機器人90%以上都是國外品牌及國內品牌。而重慶本土工業機器人品牌由于知名度普遍不高,市場推廣較艱難。
服務機器人方面,近年來重慶已研發出大量產品,涉及教育娛樂機器人、養老助殘機器人、安防機器人、無人微耕機、無人機、無人船、膠囊機器人和手術機器人等多個類別。不過,因缺乏品牌支撐,市場占有率很低。
重慶為何缺乏本土知名機器人品牌?何國田認為,要打造知名度高的機器人品牌,首先是要研發出質量一流的產品。而在重慶,受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匱乏、政府投入研發經費少且分散等因素影響,企業和科研機構研發創新能力還不夠強。近年來,重慶雖在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發成果,但機器人研發實力整體上仍不如廣東、江蘇和浙江等省份。這種情況下,全市誕生的質量一流的機器人產品很少。
另一方面,重慶有的企業和科研機構雖研發出了好的機器人產品,但由于缺少資金,品牌營銷和市場推廣不得力,也遲遲未能打造出知名品牌。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魯班研究院研發的教育機器人、醫用檢測機器人和打磨拋光機器人等產品,整機性能達到了國內或國際一流水平。然而,因產品研發出來后缺乏品牌營銷和市場推廣資金,并且貸不到款,該研究院既招不到優秀的營銷人才,也不敢多聘用一些營銷人員。近幾年來,其依靠僅有四五人的營銷推廣團隊進行品牌營銷和市場推廣,效果不理想。
“這也是導致我們機器人系列產品近年來銷量不太好的一個重要原因。”魯班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坦言。
對策:集中資金和優勢資源打造龍頭產品
未來,重慶機器人產業如何才能彌補短板,做大做強?
何國田建議,重慶可從三方面發力,補齊、補強機器人產業創新鏈,培育本土機器人品牌。
具體而言,重慶可整合市內智能機器人技術、設備、資金和人才資源,爭取國家在項目資金和立項審批方面的支持,建立國內領先的機器人智能發育開發、檢測、標準平臺,夯實產業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同時,可出臺金融政策并分類施策,通過政府搭臺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入對接,激勵金融機構積極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解決制約機器人企業和科研機構發展的融資難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重慶需出臺支持機器人技術研發及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重點專項產業政策。”何國田表示,譬如,可建立機器人企業動態調整培育庫,制定企業成長路線圖,實行領導掛鉤聯系企業制度,“一企一策”幫助企業解決各種難題;可聚焦“機器人+”應用行動的十大重點領域,從產業鏈創新生態發展需求出發,集中資金和優勢資源,重點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和相關產品研發。并構建“政產學研用”創新發展體系和標準、測試體系,以縮短產品研發時間、加快推進技術成果產業化。
在此基礎上,可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機器人類別中分別選取1-3款技術水平高、有發展潛力的機器人產品,通過經費支持、搭建展示展銷平臺、強化示范應用推廣等方式,助力其塑造品牌、拓展市場,打造成知名的龍頭產品。
“未來,如果每個龍頭產品能做到幾十億元的市場規模,就有望帶動重慶一大批中小機器人企業成長起來,進而做大重慶機器人產業規模、提升行業競爭力。”何國田說。
何國田還建議,重慶可學習借鑒沿海地區的做法。如,2022年,深圳市相關部門發布了《深圳市培育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要實施核心零部件與系統集成自主創新工程、智能機器人示范應用工程、質量品牌提升工程等重點工程。其中在質量品牌提升工程方面,致力于通過支持企業積極參加世界機器人大會等國際行業展會、推廣前沿技術和可靠性應用解決方案、加強機器人集群品牌宣傳等舉措,打造知名度高、綜合競爭力強、產品附加值高的機器人國際知名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