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臺灣方面曾高調宣傳自研無人機的“重大成就”,其中就包括了號稱臺軍最先進的“騰云”武裝無人機。讓老司機印象深刻的是,當時臺軍還特意強調,該無人機在研制時就“徹底清除紅色供應鏈”,確保“絕對沒有大陸零件”。
結果這種“絕對沒用大陸零件”、而是采用美國進口發動機的“騰云”無人機,22日一頭栽進草地里,機身損毀嚴重……島內媒體的說法是,這次失事“引起臺空軍和‘中科院’極大震撼。”

“騰云”無人機的這次事故引起島內諸多媒體的報道。據稱,這架隸屬臺“中科院”的“騰云”無人機于22日上午11時在臺空軍花蓮基地進行飛行測試時,突然沖出跑道沖進草坪,造成機身毀損。由于體積龐大,靠人力無法搬運,因此最后是被大型吊車吊離、拖車拖離現場。
臺“中科院”對此回應稱,“騰云”無人機在花蓮基地進行飛行測試,滑行起飛過程中因機件顯示異常,依標準程序放棄起飛,在剎車減速中無人機滑出跑道;經初步檢視無人機主起落架及螺旋槳損傷,目前已拖離跑道返廠檢修。失事原因將由臺“中科院”進行調查。

島內媒體稱,“騰云”無人機已經完成設計工作,目前正在花蓮進行一連串戰術測評,準備進入量產,但臺軍方仍將量產數量列為機密。據稱“騰云”屬于是中高度長航時無人機;具備自主起降,多機操控和實時影像傳輸等功能,可執行晝夜間情報偵察和對地打擊任務。
事實上,這次出事的已經是第二代“騰云”無人機。其第一代設計性能有限,臺軍對其實際測試中的表現并不滿意。2021年9月,第一代“騰云”無人機在臺東訓練時因制導系統故障而墜毀,更加深了臺軍的疑慮。此后臺“中科院”啟動了第二代“騰云”無人機的研制。去年6月中旬,第二代“騰云”無人機首度繞行臺“航空識別區”一圈,累計飛行10小時,被臺灣吹噓為“航程可涵蓋臺灣周邊海域”。
從總體性能看,“騰云”無人機也就是中規中矩的一款無人機,但臺灣方面卻把它夸上了天。臺軍官員說,新一代“騰云”無人機使用的發動機與臺灣向美國求購的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是同一型號,可以滯空24小時、飛行距離超過1000公里,還可改裝成武裝型等。
臺灣自身無人機產業技術基礎薄弱,島內媒體也承認,“過往臺灣無人機廠商普遍仰賴大陸制零件”。諷刺的是,如今臺灣方面卻鼓吹“必須改變這種情況”,“要排除紅色產業鏈”,“避免無人機誤用大陸零件”。臺“中科院”航空研究所長齊立平更宣稱:“‘中科院’開發的所有無人機所用軟件,一定是我們自己開發,從頭到尾,我們所有的這些無人機,包含軍規商規,都會送去做資安檢測。”
目前“騰云”無人機到底是軟件還是硬件出了問題,“中科院”還在調查中。但按照臺灣的說法,它的軟硬件都“絕對與大陸無關”,那么這種被臺灣吹噓為“最先進”的無人機先后兩次失事,恐怕就徹底是暴露了臺灣無人機產業的真實能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