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輕人選擇送外賣、送快遞,不愿進工廠當產業工人,導致制造業招工困難,“用工荒”正撐起一個IPO。


近日,證券官網披露,節卡機器人已經同國泰君安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正式啟動IPO進程。此次若成功上市,無疑將成為國產協作機器人第一股。
節卡機器人是協作機器人頭部企業,MIR DATABANK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出貨量排名中,節卡機器人排名第16位,直追一眾老牌企業。它生產的協作機器人不僅活躍在車間里,未來甚至還可能出現路邊的咖啡店中。
1
80后小伙,做出一個機器人獨角獸
節卡機器人的創立,來自于80后創始人李明洋對加工制造業多年的觀察。
創立節卡前,李明洋在可口可樂、瑞典利樂包裝等知名乳品飲料及設備公司,從事技術和工廠規劃工作。
在給中國乳業企業的很多工廠做規劃時,他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盡管牛奶的加工環節已經實現了高度自動化生產,高檔乳品禮盒包裝環節仍以人力為主。而愿意從事重復性、基礎性密集勞動的青年人群越來越少,流水線上的工人年紀越來越大,這讓李明洋看到了其中的潛在商機:如果能夠通過自動化技術實現包裝環節的智能生產,不僅能解決勞動力短缺,還能降低人工成本。
機緣巧合之下,李明洋結識了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朱向陽等幾位教授,了解到依靠智能機器人或能解決這個問題。
2014年,李明洋邀請幾位教授成立了節卡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并入駐了上海交通大學創業孵化器。
成立當年,節卡機器人就為乳制品行業打造禮品箱牛奶智能化包裝系統,填補了行業空白,很快蒙牛、光明、完達山、旺旺等大型企業相繼安裝了這套包裝產線。
2016年,又為紡織行業龍頭企業新鄉化纖設計了氨綸自動分級分揀機器人包裝系統,為這類生產線節省了大批人工需求,之前一條生產線需要65個人,改造后只需要4個人就能完成。
隨后,節卡機器人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同建立了兩個研發中心,一個是與交大機械與動力學院成立了智能裝備聯合研發中心,另一個是與交大設計學院成立了創新應用中心。這兩個中心在研究方向上各有使命:智能裝備聯合研發中心著眼于機器人的硬件;而創新應用中心則是從人體工學的角度,研究人與機器人的互動。
傳承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技術能力,節卡機器人針對不同的行業和場景研發了不同類型機器人,包括JAKA Zu系列協作機器人(通用版,力控s版)、超智能的All-in-one共融系列協作機器人、超高性價比的C系列協作機器人、以及面向商業領域的輕量級MiniCobo協作機器人等,可應用于3C電子、汽車制造、精密制造、醫療器械、食品加工等11大領域,遍及拋光打磨、涂膠、焊接、裝箱、分揀等15大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經歷了豐田大半年前前后后五十次的考察,節卡機器人還在成為了豐田汽車的全球供應商。“一般來講,日本的企業很難接受中國企業的設備,但是我們憑借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實力,贏得這類世界一流企業的尊敬。”李明洋曾驕傲提到。
當前,協作機器人應用最大的部分來自于汽車產業和3C個人消費類電子產業,拿下這一大單也幫助節卡機器人撬開了汽車行業的大門,如今節卡機器人還進入了本田、日產、大眾、上汽等汽車巨頭企業。
在贏得更多的大客戶信任后,節卡機器人獲得近10億元D輪融資,由淡馬錫、淡明(Truelight Capital)、軟銀愿景基金二期以及沙特阿美旗下多元化風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聯合領投。在此之前節卡機器人已經融資5輪,此輪融資后,節卡機器人的最新估值達到50億人民幣。
2
上交大的機器人軍團
在機器人領域,上海交大聲名顯赫。
1985年,上海交大成立了上海交大機器人研究所(其前身是1979年建立的機器人研究室),是我國最早機器人從事機器人技術研發的專業機構之一。同年,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完成了“上海一號”弧焊機器人的研究,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臺6自由度關節機器人。
協作機器人的概念大致誕生于1998年,由通用提出。上海交大一直保持著課題研究。
1990年,交大機器人所將研制的上海一號機器人用于桑塔納轎車國產化中的轉向搖臂焊接,在桑塔納國產化進程中首次應用了機器人技術。
除了節卡機器人之外,上海交大還跑出了多個機器人獨角獸。
上海交大90后碩士,大疆教父李澤湘愛徒張峻彬,自小便對機器人有著濃厚的興趣,曾在2006年拿過國際青少年奧林匹克機器人競賽金獎。2012年,張峻彬從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后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念了研究生,2016年創辦云鯨智能,推出了掃拖一體機器人,目前已成為機器人賽道的明星獨角獸,市場信息顯示,目前其估值或超百億元。
“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第一股”潤邁德,聯合創始人霍云龍是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Am J Physiol-Heart C》編委和《Frontiers in Physiology》特邀主編,目前其已經登陸香港資本市場。
微創機器人董事長孫洪斌也同樣畢業于上海交大,孫洪斌校友于1998年在上海交通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微創機器人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業務覆蓋腔鏡、骨科、泛血管、經自然腔道和經皮穿刺五大“黃金賽道”的手術機器人公司,目前微創機器人已經在港股上市,收獲上百億市值。
除此之外,上海交大還有許多校友都參與了機器人賽道的創業,如范先群教授的眼眶手術機器人、顧力栩教授的精勱醫療、沈國芳教授的顱頜面截骨機器人、張陳平教授的下頜骨重建手術機器人等等,未來也將會跑出更多獨角獸企業。
3
機器換人的革命即將掀起
數據顯示,我國人口比例中00后比90后少了4700萬人,年輕的勞動力正在減少。近五年來,平均每年有150萬勞動力離開制造業,流入外賣、電商、網絡直播、快遞外賣行業,導致可用工人加速下降。
面對用工荒,地方政府紛紛推動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如“中國小家電之鄉”順德政府為了鼓勵企業的自動化改造,企業買一臺機器人就提供10%的補貼。
在社會老齡化,人力成本上漲、人口紅利消失、第三產業搶奪用工的大環境下,機器替代人是未來的趨勢。尤其協作機器人輕便、靈巧、易于操作,具有很高的性價比。
協作機器人顧名思義,就是在機器人與人可以在生產線上協同作戰,充分發揮機器人的效率及人類的智能。
與大型工業機器人不同點在于,體型小、部署靈活、安全性高,可以在非結構化的環境下安全地與人類直接交互和接觸,無需大型工業機器人的獨立作業空間。
協作機器人在幫助企業降低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明顯,據悉,2019年協作機器人單位小時成本僅有6.80元/小時,遠低于人工成本的32.33元/小時。
《2022年中國協作機器人技術發展報告》稱,近兩年國內協作機器人市場銷量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其中2021年銷量達1.53萬臺,同比增長45.7%,實現銷售額突破15億元。
IFR的數據顯示,未來的中國制造業將需要近300萬臺工業機器人來替代人工,市場規模達數千億元。
更具想象的是,在服務業,協作機器人同樣大有可為,比如教育、餐飲、醫療等,如今基于協作機器人的炒菜、送餐、沖咖啡、按摩等各種應用層出不窮,盡管還都處于嘗試階段,但廣闊的發展前景依舊讓人期待,一旦成功,那將是一個遠超現今工業機器人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