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4日電(記者陳靜)近年來,手術機器人在中國的應用發展迅速。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侯巖4日對記者介紹,近5年來,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平均復合增長率已超過30%。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正在引進并應用手術機器人,并將其作為提高醫院臨床價值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
在侯巖看來,手術機器人的應用不僅深刻改變著相關專科的手術方式,也在改變著醫療行為和服務模式,成為破解優質資源不充分不均衡難題、促進臨床醫療安全質量和患者獲得感提升的有效抓手。
近年來外科手術不斷微創化、精準化。與傳統外科手術的模式相比,手術機器人常被用于在狹小的手術空間內操作,以實現精準操控。在骨科,手術機器人可根據醫學影像建立三維模型,與實際病灶、手術工具進行坐標系配準后,輔助醫生開展導航手術治療,能夠更快速精準地規劃手術路徑,提高安全性和手術效率。傳統骨科手術大多依賴于醫生根據患者CT影像和實操經驗在頭腦中進行推算開展。“早期做脊柱外科手術,定位和操作都要依靠醫生的經驗和手感,有時會誤傷神經等。”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主任丁文元說道,手術機器人不僅使得手術創傷減小,精準度也大大提高。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手術機器人還可以推進醫生的標準化培訓,有利于相關術式的普及和規范化。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助理院長杜啟峻解釋道,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手術,以往只能由經驗豐富的專家去做,如果用好手術機器人,做好培訓,則能夠把這些復雜的手術推廣開來,有經驗的專家則可以騰出時間去研究更新的手術方法,從而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助推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手術機器人是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好幫手”,對患者來說,手術機器人則是降低手術風險的“護航者”。據悉,與開放手術相比,利用相關脊柱外科智能導航機器人的輔助術式可減少45%的手術置釘時間,并降低78%的術中輻射,還能幫助患者減少接近50%的術中出血,縮短超過43%的住院時間,帶來更少的術后疼痛和更好的術后康復。
據了解,在上海舉行的“篤行·智遠——智能手術機器人及醫院管理高峰論壇”上,來自醫院的專家們對手術機器人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院長沈慧勇提出,很多現有的脊柱外科機器人只是在置釘等操作上有一些改進,但還沒有質的飛躍,沒達到能顛覆醫生傳統觀念的程度。作為一名脊柱外科醫生,丁文元指出,在操作上,現階段手術機器人雖然具備了機械傳感、反饋和增強現實等人機交互功能,但還遠沒有達到醫生能夠隨心所欲控制的程度。臺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主任梁軍波希望手術機器人可以更加微型化,增加一些柔性操作,實現遠程的手術機器人控制等。盡管行業的前景無限,但跨國企業美敦力全球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顧宇韶強調:“手術機器人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還不能滿足所有的臨床需求。”陸軍軍醫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科主任周躍對記者說,未來,智能化的手術機器人將成為主流。在周躍看來,手術機器人不僅要拓展醫生的眼睛、手,還要拓展醫生的大腦。

在論壇上,來自醫院的專家們對手術機器人提出了更高的期待。陳靜攝
“手術機器人不僅要導航和機械臂強于醫生,更重要的是要有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周躍強調,手術機器人要融合AI、云計算、5G、虛擬技術等各種前沿科技,其創新與發展必然是一個系統的、多維的“工程”,需要各方合力推進,產學研醫多方深度結合十分必要。
據了解,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正處于快速孵化成長的過程中。北京術銳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徐凱和北京羅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豫既是創業者,也是高校教授。在他們看來,手術機器人這種高技術、多學科融合的產品,需要產、學、研、醫的多方合力,以推動機器人成為手術標準化,同等療效革命性治療設備。
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的手術機器人行業,技術、研發和時間成本依舊高昂;且離不開政策和資本的支持。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秘書長兼學術交流與教育培訓部主任楊建龍表示,相關企業應抓住國家大政方針支持產業的機會,努力解決當前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在資本方面,當下,國內手術機器人行業投融資明顯加快。據統計,投融資數量大幅增加,整個賽道總融資金額超過30億元人民幣。在投資界看來,從學術和臨床兩方面,手術機器人都獲得了高度關注,并且體現出一定的衛生經濟學價值,未來5-10年,手術機器人應該會越來越被市場所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