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圖像視覺、避障導航等技術的不斷迭代,成本逐漸降低,機器人愈發成為替代人類勞動力的重要工具。例如在To C端的掃地機器人、割草機器人,在To B端的服務機器人、清潔機器人。而在水下領域,水下機器人同樣擁有不可小覷的應用前景。
2021年,國務院原則同意《“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實施要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著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未來隨著規劃的落地和發展,海洋能源的開采將成為剛需,能夠替代人類潛水員進行深海作業的水下機器人則進一步受到人們青睞。
目前全球水下機器人市場仍規模較小,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區,市場份額超過30%,其次分別為歐洲和亞太市場。據市場研究機構QYR(恒州博智)統計數據,2021年全球水下機器人市場的銷售額為2.7億美元(約18.13億人民幣),預計2028年將達到4.3億美元(約28.88億人民幣),2022年至2028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6.9%。
由于我國水下機器人市場起步較晚,目前處于飛速發展階段,國內如博雅工道、鰭源科技、潛行創新、吉影科技等公司均在此布局。
過去一段時間,36氪曾接觸到「龍誠智航」這家水下機器人研發商,該公司成立于2021年6月,技術團隊由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成員組成,定位于研發生產觀測級/作業級機器人,為To B市場的水質檢測、水下環境監測、水庫及防洪壩體的安全檢測等場景,提供高性價比的水下機器人產品。
自成立以來,龍誠智航穩步推進產品研發和技術優化迭代,目前已推出黑鰭和白鰭兩款水下機器人產品。其中,黑鰭為水下作業級機器人,主要面向水務、壩體檢測等涉水基礎設施的日常維護檢測和探傷工作,具備低功耗、高機動性、高智能、高便攜等特點;白鰭為小型教育版水下機器人,適用于實踐創新教學及參加學科競賽,其控制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預留充足的軟硬件接口,可擴展性強,可進行深度二次開發。
從技術角度看,水下作業場景十分復雜,需涉及到圖像識別處理、通信及定位導航、動力控制等多方面技術的相互配合。其中,水密問題是一個重要難點,換句話說就是產品的防水深度,這是衡量水下機器人公司當前技術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目前國際頭部玩家的水下機器人防水深度可達到6000米以上,國內玩家平均可達到1000-3000米水平,其中龍誠智航的產品防水深度已突破2000米。
整體來看,龍誠智航的水下機器人產品配備了定向、定深、調速、姿態顯示和自穩等控制功能,并自研了自適應圖像處理算法,擁有去霧、去綠、低延遲和1080p顯示等技術,清晰還原水下圖像。同時,公司還擁有多種通訊及電源方案,其中通過自行設計的硬件及軟件,大幅度降低了通信和圖像傳輸延遲,延遲低于100ms,機器人操作精度大大提升。
此外,公司還研發了多自由度機械臂,通過主從式算法配合舵機關節,設計出多自由度的主從式水下機械臂,解決現有水下機械臂的操作困難、精度較差和成本高昂等問題。與傳統搖桿+按鈕的操作方式相比,該方式具有操作簡單、易上手、效率高等特點。
目前,龍誠智航的商業模式以設備租賃和售賣為主,過去一年逐步通過軍工、大學教育及水務需求切入市場并拓展相關客戶,已有觀測級的水下機器人實現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