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匯川技術發布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今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162.41億元,同比增長21.67%,基本完成了去年全年的業績。

工控生意

朱興明
這家在工控界被稱為“小華為”的公司,主業是工業自動化。原本不算知名的企業,隨著國內工業經濟飛速發展,業務順勢起量。
前三季度,得益于定點車型放量,匯川的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達到32.65億元,同比增長83.30%。
業界看來,這家硬核潛力股“踩中了筋斗云”,之所以這么猛,很大部分得益于團隊的“華為基因”——公司早期有19位聯合創始人,其中16位來自華為,從研發到銷售模式上,都有諸多借鑒之處。
當前,匯川的市值已經超過1700億元,從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走到了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

工控生意
國內工業自動化業務是匯川業績的基本盤。過去,這條賽道上擠滿了松下、西門子、BBA、施耐德等國際巨頭們。
很多人對工業自動化領域很陌生,匯川提供的電頻器和伺服系統,是工業領域的核心器件,簡單來說即通過電流轉換的技術,控制工業設備的速度和位置。
近些年,匯川自動化業務的營收,占到了半壁江山。具體在今年前三季度,集團總營收162億元,其中自動化業務就達到83.23億元,占比過半。
僅今年上半年,匯川在工控業務上,就拿下了20個總價過億的行業訂單,客戶分散在硅晶、風電、汽車裝備、車用空調、空調制冷、半導體、手機等多個領域。
前三季度,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入小計135.98億元,上期95.20億元,同比增長42.84%。
理解業務的價值,毛利率是一項直觀指標。匯川在工業自動化業務上,平均毛利率高達45%,這一指標基本秒殺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廠商。
為何如此掙錢?有行業人士向《21CBR》解釋,“一來,下游制造業有強勁需求,二來,匯川自身的技術壁壘形成了競爭優勢與規模效應。”
寧德時代多次提到制造能力對改善業績的幫助,認為提升制造能力,積極改進現有制造工藝和提升產品質量,可以優化產品缺陷率、一次合格率等指標。
在優化效率環節下功夫的匯川,不只在行業里有剛需,也是工業互聯網浪潮的重要力量。

朱興明
創始人朱興明曾強調,工業互聯網的本質是工業思維,而不是IT思維。前者講的業務思維,是如何讓制造環節更精益化,而不是互聯互通,或者流量。
因此,與互聯網企業相比,匯川更有優勢。
數實融合議題下,朱興明帶著匯川早早站好了位。
雙王驅動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持續積累優勢后,55歲的朱興明還有一場硬仗。
早在5年前,朱就將新能源定調為匯川新的增長賽道,并揚言未來15年要打一場以自動化和新能源為核心的“雙王之戰”。
因房地產行業下行,支撐匯川收入和利潤增長的工業自動化和電梯大配套業務,增速出現放緩。
憑借工控技術上的優勢,匯川將業務延伸到制造新能源車的電驅系統。
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是汽車核心部件,行業數據顯示,電驅和電源系統在新能源汽車量產過程中大概占比8%。
“通常一款車的電驅跟電池、電機捆綁在一起看,8%不低。”某車企人士向《21CBR》表示,電驅、電控與電池型號的搭配組合,每款車型上市前都需要相關測試驗證并跟工信部報備通過,單個項目的相關驗證報備費用就高達百萬元。
“報備后不可隨意更換,一方面考慮報備費用高,另外零件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上述人士解釋。
這些行業壁壘,決定了匯川產品的難以替代性。
“今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客戶已覆蓋新勢力、傳統車企等目標客群,另外新增車企定點項目也超過20個。”公司方面表示。
三個梯隊
今年9月,匯川在投資者交流活動中明確,公司現有業務有三個梯隊:
一、支撐公司利潤和收入成長的:工業自動化和電梯大配套業務;
二、未來2-3年增長快速的:新能源汽車電驅&電源系統和工業機器人業務;
三、代表未來戰略方向的兩個新業務在加大投入力度:數字化業務和能源管理業務。
其中增長線來自于新能源+工業機器人,這種組合,一方面,匯川本身就有工業機器人業務。
工業機器人正不斷應用于新能源生產制造產線。睿工業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受新能源汽車及新興行業需求拉動。
在更關鍵的供應鏈管理上,匯川今年相繼在岳陽、常州、南京等地新設了生產基地,基本補足了新能源汽車和工業機器人業務的市場需求,降低了供應鏈風險。
據NE時代統計,2022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乘用車電機控制器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為9.3%,排名第三(排名前兩名為比亞迪和特斯拉),公司電機控制器產品份額在第三方供應商中排名第一。
匯川新能源乘用車電驅總成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為5.4%,排名第五,新能源乘用車電機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為4.9%,排名第五。
公司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地位得到提升。
長遠看,借助新能源市場,朱興明的業務版圖的確多了很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