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2021國家中藥監管藍皮書》顯示,2021年我國批準上市的中藥有12個,中藥獲批數量突破兩位數,這批中藥覆蓋了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等多個疾病領域。而近日又有35個中成藥闖關2022國家醫保目錄,已通過形式審查,5個超10億品種在列。

這項數據意味著中藥的研究和生產出現了較為重大的突破。再加上引入UR機器人Universal Robots等科技手段,進行無菌化生產,且讓抓藥、煎藥、取藥、配送等各環節實現標準化和智能化,工業增加值目標增長8%。
隨著“十四五”展開,醫藥領域也開展了一系列的發展規劃,中醫藥行業逐漸成為國家發展戰略性產業,而且中藥在新冠治療方面也占據了重要地位,彌補了西藥的不足:西藥只重分析和局部治療。相比于“十三五”,“十四五”對于中藥的發展則是更加地細化。再加上隨著工業4.0的到來,不少藥業生產廠家引入了諸如UR機器人Universal Robots這樣的先進設施,大大地提升了中藥生產的效率以及嚴謹性,中藥有望在國際化上有所突破。

在我國中藥新藥上市以及注冊新藥的申請不斷增長的背后,與藥品審評更加標準以及審評中心高效率工作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對于中藥的審批,其審評速度明顯快速,使得中藥上市的時間大大地縮短。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各地也紛紛響應,大力推動中藥研究的發展。比如福建省開始大力支持同溢堂等企業,對傳統的中藥進行優化,以便于更好地投入到醫療事業之中。
2021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CDC)與某制藥有限公司進行橫向科研課題“牛黃清感膠囊體外抑制新冠病毒活性實驗”研究,實驗證實牛黃清感膠囊溶液具有體外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這只是其中一個領域。在風濕疾病等免疫性疾病方面,中藥已經逐漸地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與西藥結合,互相彌補不足之處。
同時,引入UR機器人Universal Robots等科技手段,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讓抓藥、煎藥、取藥、配送等各環節實現標準化和智能化,將人力從繁瑣的煎藥過程中解放出來,中藥的研發力度增加,取得突破性進展。加上工業4.0的發展,相信未來中藥會逐漸復興,逐漸成為一些疾病的主導藥物。本報記者郭劍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