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簡單的關鍵詞來代替‘新工科’,那就是‘頂天立地’:頂天就是從0到1,‘立地’就是從1到10、到N,這是一個轉化的過程。”在最近舉行的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瞰見|云課堂”科學之問第二輯上,復旦大學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復旦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甘中學教授以“新工科與‘發明創造’”為主題做了線上分享。他認為,面向未來,新工科建設的要點就是通過科學、人文、工程、管理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綜合性的人才。
“科學是發現,工程是創造”,這就是科學與工程的本質區別,‘新工科’的‘新’就在“發明創造”這四個字上。在甘中學教授看來,總結人類史上的前幾次工業革命,一件成功的發明一定要有兩個循環和兩支人才隊伍,即發明成功的循環和人才隊伍、產業化成功的循環和人才隊伍,跨界合作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可以發現,真正形成工業革命的動力核心是發明創造人才。現在進入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時代,根據共性的特點,衍生出了我們的新工科。”他進一步表示,“新工科”培養的人才應該具有第一性原理思維和批判精神的思維,同時具有觀察實驗能力、想象構想能力、洞察抽象能力、合成執行能力和協作領導的能力。從歷史角度來分析,四種人才屬于“新工科”,即工程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大師和產業領袖。
甘中學認為,簡單地用一個關鍵詞來代替“新工科”,就是要“頂天立地”。把一個原創的東西變成產業化的發明,就要經過從0到1、1到10、10到N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一定是“科、技、產、金、管”融合交叉的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