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機器人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機器人技術、計算機網絡控制技術、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醫用外科技術的結合對于手術機器人產業十分重要。其核心技術研發、獲取難度大,研發周期長,對設備的性能、技術參數、安全性要求高。同時,行業內的企業通過申請發明專利的方式保護自身的技術,對其他企業進入本行業形成了技術壁壘。
“這類企業需要高額的研發費用支持創新,以便企業在行業內獲得競爭力。在此背景下,融資需求相應水漲船高。”劉瑤分析道。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到2021年,我國手術機器人領域投融資情況呈現出先增后降趨勢,其中2020-2021年投融資熱度最高,投資數量達到7起,投資金額達到9.02億元;2018-2019年手術機器人投融資熱度回調,2019年投資數量下滑至5起,投資金額為0.94億元;2020-2021年國內手術機器人行業共發生30余起融資;2022年一季度手術機器人行業已發生7起融資事件,其中僅有5起單筆融資過億元。

2020年7月,天智航作為國內“手術機器人第一股”登陸上交所,市值曾經一度高達360億元。截至2022年8月26日,天智航市值降為57.48億元。在二級市場遇險背后,有投資者在網上留言稱,“一家持續虧損的企業很難撐起股民的信任。”
黃軍輝坦言,“由于價格昂貴,醫保覆蓋度低(目前國內僅北京納入醫保),甚至行業標準從無到有過程中,現階段手術機器人行業都面臨著盈利難題。”
對此,天智航財報中也做了說明,新技術從研究開發到首次商業化應用和生產,是一個不確定性極高的系統過程。檢驗科技創新成功與否,最終標準是市場化程度和是否具有商業價值。手術機器人行業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和研發支撐,才能完成科學成果向技術應用的轉化,最終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
事實上,手術機器人市場增量正在悄然到來。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30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83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2.6%;預期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將繼續快速增長,并可能于2026年達到336億美元,自2020年起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6.2%。
隨著直覺外科攜手復星醫藥入駐上海,未來醫療領域無疑是機器人技術的必爭之地。黃軍輝表示,“手術機器人進入臨床手術的時間不長,國內企業起步較晚,無論醫生還是患者,對于手術機器人的了解和認知都處于起步階段,這個市場需要一定培育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