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呂紅星)8月25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協作網絡、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北京)、慕尼黑工業大學人工智能倫理研究所、非洲人工智能中心、新加坡管理大學人工智能與數據治理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何鴻燊海量數據決策分析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北京共同發起“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人工智能原則”倡議,并舉辦了“人工智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討會。
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和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趙中華共同宣布了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人工智能的九項原則,包括促進生態繁榮、人道可持續開發、避免傷害、監管與保護、安全與可控、負責任、遵守法律、教育與培訓、合作。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二級巡視員王小平博士在致辭中指出,“人工智能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會發揮多方面的作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北京代表處、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等機構,以敏銳的眼光和負責任的專業精神發起這些人工智能在應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倫理倡議,對人們共創、共建、共享生態文明,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原則》的主要發起者曾毅表示:“未來科技賦能的社會要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人類中心論走向生態中心論,人類和其他生物都是這個星球上的普通居民,更是緊密關聯的生命共同體。這是我們倡導人工智能賦能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初衷和目的。”
趙中華說:“生物多樣性事關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延續,讓人工智能服務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而不是造成新的風險是一個舉世矚目的話題。我非常高興看到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在這個領域發揮引領性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項目專員TeeWeeAng在報告中指出,“《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人工智能原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工智能倫理建議書》的精神和實質內容非常一致。特別是與《建議書》中提出的促進環境和生態系統蓬勃發展,以及生活在和平、公正和相互關聯的社會中等價值觀、原則、政策密切關聯。本次提出的《原則》的重要貢獻在于:將《建議書》擴展到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并促進《建議書》的落實。”
與會專家圍繞人工智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了專題研討會,該研討會是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清華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非洲人工智能中心等機構共同發起的“人工智能倫理與可持續發展系列會議”的一部分。中外專家分享了人工智能應用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精彩案例。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發布了“共生圖”,這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自動化描述人與各種動物、植物之間的關系網絡的應用,以此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華為介紹了與合作伙伴共同推進將5G、光網、云、AI等數字技術助力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包括在海南長臂猿、雪豹、亞洲象等旗艦物種保護項目中的探索與實踐。
《原則》倡議,人工智能應用于探索生命、理解生命和保護生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監管,包括生物監測、狀況評估、科學干預、教育普及,促進動物保護;在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中,應遵守倫理、道德和公序良俗,避免對生物帶來不必要的傷害,貢獻替代方案的研發和推廣;相關的人工智能應用與服務須遵循國際法、國家和地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國際共識,并確保足夠的安全性;人工智能應促進全球共享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價值。
倡議發起機構的負責人,專家學者、華為、曠視科技、正和恒基等知名科技企業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爾森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的專家和媒體代表一起參加了《原則》發布儀式和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