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服務機器人產量921.44萬套,同比增長48.9%。行業估測,2022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有望達550億元,2023年可突破750億元。同時,據億歐智庫測算,預計到2025年中國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將突破1000億元。
服務機器人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
滲透率是反應一個行業發展的重要指標,機器人行業也不例外。
摩根士丹利2021年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機器人滲透率為0.9%,機器人占勞動力市場比例約為1%;2040年機器人滲透率將達到7%-18%,機器人占勞動力市場比例預計將達到8%-21%。而中國更是從2013年以來,連續8年蟬聯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
放眼國內機器人市場,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更是呈現爆發式增長。供給端的5G、人工智能、柔性關節等技術突破,需求端的疫情、人口老齡化、數字化產業升級等趨勢變化,服務機器人正迅速走向全面普及:智能測溫、訪客登記、安防安保、配送、消毒清潔……服務機器人的身影已經不知不覺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以高仙機器人、穿山甲等為代表的老牌企業;以擎朗智能、普渡科技、云跡科技、中智衛安等為代表的新興“實力玩家”;更有美團、京東、阿里、蘇寧等實力雄厚的電商企業斥巨資布局。服務機器人市場滲透率不斷提升的同時,賽道的競爭也日漸呈現白熱化趨勢。
找準需求,“快、準、省”打開市場
服務機器人行業的群雄逐鹿,也引來了一筆筆滾燙的融資。
然而,資本向來是一把雙刃劍,隨著資本的涌入,不少機器人企業開啟了燒錢補貼的互聯網打法,通過大打價格戰來搶占市場份額,進一步擠壓對手空間。
“做服務機器人本質上就是做一個復雜的B端產品,這個產品好與不好,關鍵在于它有沒有真正幫助客戶降本增效。”中智衛安CEO涂靜一在接受鳳凰網廣東科技頻道采訪時表示,找準需求是第一步。基于此,在一開始的起步階段,中智衛安瞄準樓宇場景中需求量較大的迎賓接待,推出了迎賓接待機器人。
“我們轉換思路,選擇去做最小可行性產品(MVP),全力打造一款輕量級產品,從單一功能、單一場景切入,再做全場景滲透。”涂靜一如是說。
中智衛安輕裝上陣,在選取了一款基礎產品著重投入后,實行精簡高效的運營,并在最短時間內驗證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同時,基于客戶真實場景反饋得到的數據,中智衛安不斷進行產品優化與迭代,精準觸達每個客戶、每個場景的需求。此外,經過市場驗證的成功產品再進行功能升級改造,在多個場景、行業平滑復制,比起盲目地擴充產品線,在成本的控制上更加靈活和彈性。
打造智能樓宇全場景解決方案
聚焦一個需求,打通一個場景。中智衛安以迎賓機器人為突破口,通過智能樓宇場景找到產品落腳點,陸續推出了智能訪客、迎賓巡更、消毒噴霧、智能配送等多種功能的機器人產品,服務領域和服務對象不斷豐富。
“打開市場并不意味著站穩腳跟,要想徹底解決成本問題,規模化是必須要逾越的一座大山。”據涂靜一介紹,中智衛安的發展路徑為單體產品—解決方案—豐富產品矩陣—具備規模化—更強的產品和渠道能力。

數據與結果證明中智衛安這條另辟蹊徑的“打法”是正確的:截至2021年底,中智衛安機器人市場保有量突破75000臺,落地寫字樓、醫院、商超、餐廳、酒店、政務大廳和展館等場景,積累50余種行業解決方案,服務客戶超40000,服務人次超90億......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成為市場的顛覆者,中智衛安更希望成為產業的賦能者:參與發起的阿爾麥斯機器人基地(RMaaS)、搭建“好蘿卜網”電商平臺、自主研發“魯班達達”技術服務平臺……這不僅是中智衛安的成長紀實,更呈現了服務機器人產業生態的進化軌跡。
此外,中智衛安還自主研發并搭建了“靈機云平臺”,實現機器人數據上云、控制上云、業務上云、服務上云。該平臺支持多種形態、多種場景的機器人接入,實現機器人基礎聯動,進行信息共享與功能協同;同時打通線上線下,實時監控所有機器人的運營、維護情況,為機器人產業鏈深度賦能。
機遇與挑戰并存,盡管國內服務機器人賽道競爭激烈,但市場未被完全覆蓋,滲透率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中智衛安將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機器人產品應用為目標,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助力服務機器人產業向快向好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