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朱潔琰)訊,手術機器人陸續納入各地醫保,威高、微創等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接連獲批,微創機器人(02252.HK)登陸港交所并且市值一度超過600億元,中國已慢慢邁入國產手術機器人大時代。
在這一時間點,“2022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大會”于近日在上海舉辦,浩悅資本合伙人楊振軍、元禾原點投資合伙人楊志文、天堂硅谷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合伙人許賓、重慶點石創堅基金/上海創瑞基金創始人唐浩夫,在投融資分論壇環節分享了他們看到的手術機器人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以下為上述投資人在會上提及的要點,《科創板日報》記者已做不改變原意的刪改:
中國特色:機器人公司收購耗材公司或成趨勢
浩悅資本合伙人楊振軍的核心觀點是,手術機器人市場上,美國起步早且發展多元化、中國起步晚但發展迅速;海外是“耗材公司收購機器人公司”邏輯,但中國相反,正按照“機器人公司收購耗材公司”的趨勢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美敦力、強生、史賽克等骨科巨頭都通過收購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獲得技術來源,完成骨科手術機器人產業布局。
其中,又以史賽克的成績最為突出。2013年,史賽克以1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Mako Surgical。2021年5月5日,史賽克關節置換總裁Don Payerle宣布,使用Mako進行的機器人手術數量超過50萬例。
楊振軍表示,“在海外我們看到幾大骨科公司都有去收購過機器人公司,從幾億到幾十億美元都有。這是基于這幾個大的耗材公司,已經在全球層面上形成了相對比較大和穩定的市場份額。”
“而在中國,骨科耗材公司并沒有形成相對的壟斷,比如在關節領域份額最高的可能也就是百分之十幾的市場份額。所以按我們的理解,反倒是手術機器人公司有機會反向去收購耗材公司。”
此外,楊振軍認為,未來國內手術機器人商業化趨勢是將圍繞“設備+耗材+服務”打造閉環,內部封閉平臺將觸及增量天花板。在人機交互時代,手術機器人以平臺化為大趨勢,聚焦在智能化、耗材、核心零部件等方向。
2025年后達芬奇專利陸續過期的機遇
元禾原點投資合伙人楊志文認為,達芬奇經典機器人專利將于2025年后陸續過期,對國內市場來說是一大機遇。
提到手術機器人,不得不提達芬奇機器人,其壟斷手術機器人領域長達20多年,為美國直觀外科公司創造了18年股價漲幅約300倍的財富神話。
究其原因之一,達芬奇手術系統擁有相關專利2000多項,包括多自由度手術機械臂、前端手術器械、三維立體視覺定位、人機交互等等,前瞻性與防守性都做得特別好,幾乎覆蓋了現有同類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所有技術保護點。
美國法律規定的專利期限為20年,而“達芬奇”所涉及的多項專利將于近幾年陸續到期。
楊志文指出,達芬奇的大部分專利是在2005年做的,到了2025年就有很多專利會陸續過期,“差不多5年下來,達芬奇專利過期了,那個時候也正好是國內企業的產品推向市場的一個時期,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當然也有風險,因為手術機器人產業是一個巨大的復雜的系統,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耗材公司。對手術機器人公司來講,從一些產品的小批量生產到最后的大批量生產,其實這中間不是一個量變,而是一個質變。”
手術機器人的二次臨床開發
在天堂硅谷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合伙人許賓看來,未來幾年一定是手術機器人大有發展的幾年,2021年北京、上海分別將部分骨科機器人手術與部分腔鏡機器人手術納入醫保,非常振奮人心。
但他也指出,去年被納入醫保不僅是手術機器人臨床驗證成熟的結果,也是技術優化的結果,與此同時也是因為參與者已經夠多。“在某些大家認為是重大的賽道上,事實上已經是相當的擁擠了。”
許賓表示,這兩年他花了很多的精力在研究藥物經濟學,“因為這是現在國家進行醫保談判、集采、按病種付費的一個基礎,在手術機器人領域也不會例外。”
此外,許賓認為,在手術機器人解決臨床需求的時候,“拿到注冊證是第一步,進入醫院之后再到臨床的實際使用,是二次臨床開發的過程。很多手術機器人公司,仍需要提升技術能力。”
“所以拿到注冊證,賣到醫院之后再進行二次臨床研究開發,再加上醫保物價場景驗證,這是全行業大家共同在做的事情,在推動手術機器人行業發展,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他說。
阻力和推動力
重慶點石創堅基金/上海創瑞基金創始人唐浩夫表示,從投資經驗來看,過去好的項目,其產品起碼要得到三甲醫院和二甲醫院的共同認可。盡管手術機器人已經得到了驗證,但目前在市場滲透率上,產業界還要權衡阻力和推動力。
推動力包括手術機器人手術效果好,術中時間和術后恢復快;病床周轉加快,提高醫院手術能力和效率;學術研究訴求,減少術者疲勞,縮短學習曲線;國家醫療水平提升,拓展了遠程醫療的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