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首個
2021年12月16日精鋒醫療自主研發生產的多孔手術機器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成功完成了首例婦科注冊臨床手術;成為國內首個進入雙科室(泌尿科、婦科)臨床注冊手術機器人公司。
根據精鋒醫療方面的新聞稿,精鋒多孔手術機器人在部分參數上已超越了進口產品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此外,精鋒單孔手術機器人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申請已于2021年4月獲得通過,即將進入注冊臨床試驗階段。
資本集聚,百億市場競爭激烈
近年來,手術機器人領域投融資活動火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9月,2021年醫療機器人賽道融資超過37起;單筆融資超過億的超過8家,超過80家投資方參與;其中,手術機器人領域的融資金額總數超過康復機器人與醫療服務機器人融資總和。
而據器械之家數據顯示,自2020年9月以來,僅在近一年多的時間內,精鋒醫療已經完成了三輪過億元融資,累計金額近20億元人民幣。
目前,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35.81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83.21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2.6%。預期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將繼續快速增長,并可能2022年達到155.74億美元。
目前,除了手術機器人巨頭達芬奇外,國外的老牌行業巨頭如強生、美敦力,國內的微創、威高、康多等亦在手術機器人領域有所布局。百億市場潛力之下,行業競爭逐漸激烈。(詳見《美敦力大動作,達芬奇將失“壟斷”地位?》)
而鑒于美國直覺外科公司旗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國內的銷售單價達數千萬元人民幣,以及如今的國產替代主旋律,若能完成較好的國產替代,相信諸如微創醫療機器人、精鋒醫療等企業具有相當可觀的發展空間。
合壹匯醫療觀點
手術機器人是目前醫療機器人里最火熱的細分賽道,吸引著眾多醫械企業及資本巨頭紛紛入局。隨著此次精鋒醫療在港交所申請擬主板掛牌上市,未來將對精鋒醫療及國產手術機器人領域帶來怎樣的影響,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