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人工智能軍事化進程。制圖:張曉東

以色列航空公司網站上的智能化武器裝備構想圖。作者提供
當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思維理念、生活方式和探索方向,其在軍事領域的運用和發展,也將對未來戰爭作戰樣式、作戰空間和作戰手段產生深遠影響。各主要國家在把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同時,也在采取多種措施促進人工智能的軍事應用。
俄羅斯——
突出軍用優先
注重實戰檢驗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性逐漸顯現,俄羅斯已將人工智能列入優先發展領域,以此促進軍事現代化和智能化,爭奪戰略制高點。
俄羅斯先后出臺了《2018~2025年國家武器裝備計劃》《2030年前人工智能國家發展戰略》等戰略規劃,組建國家人工智能中心、機器人技術發展中心等,用以開展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領域的理論和應用研究。
俄軍目前在陸海空各個作戰域內,都開發和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擁有了相當規模的無人作戰力量。
陸上擁有以“天王星”系列和“平臺-M”“阿爾戈”等型號為代表的無人戰車。空中擁有遂行偵察、指揮和通信中繼任務的“石榴”-4、“超光速粒子”近程無人機,“海鷹”-10、“前哨”等中型無人機。水下在役“大鍵琴”-1R大型、“馬爾林-350”小型、“視野-600”微小型無人潛航器等,特別是“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可攜帶200萬噸TNT當量的核戰斗部。
從2015年開始,俄軍在各軍區和艦隊組建戰斗機器人連,大量列裝機器人,不斷組織人工智能演練。此外,俄軍加快作戰理論研究和新型裝備系統研發,并在敘利亞和烏克蘭東部戰場進行實戰檢驗,為無人作戰系統的研發改進提供可靠依據。在2016年初的敘利亞軍事行動中,俄軍首次使用6臺“平臺-M”履帶式無人戰車和4部“暗語”輪式無人偵察車參與進攻并占領敵方陣地,開創了地面無人裝備從輔戰走向主戰的實戰先例。
當前,俄軍正加緊將人工智能系統與無人機、導彈等相結合,以應對未來的智能化戰爭時代。
美國——
制定長期規劃
強化技術引領
美軍一直注重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研發,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布局,具有明晰的發展戰略、具體的戰術模式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從2000年開始,美國防部就通過定期更新無人裝備發展戰略與路線圖,加強無人裝備與技術發展的頂層規劃。
2014年,美國提出了以人工智能為關鍵支撐技術的“第三次抵消戰略”。2016年10月,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發布報告《國家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提出了美國優先發展的人工智能七大戰略方向和兩方面建議。美國軍方相繼制定了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規劃、重點項目設想、技術標準規范,著力構建研發生產和作戰運用體系,推動智能導彈、無人自主空中加油等項目的部署。
目前,美軍現役無人裝備仍主要采取遙控或預編程方式進行控制,預計未來將在無人裝備自主性、有人-無人協同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美軍還希望通過進一步開發神經技術,在未來戰場上使作戰人員能夠與系統進行思想交互,最終實現人工智能系統的意識連接和類人化思考。
隨著一系列新型作戰概念和相關軍事應用項目的部署,美國正在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向武器裝備系統和無人作戰體系的轉化進程,以抵消對手作戰能力,維持絕對軍事優勢,維護其全球霸權。
英德以——
推進資源融合
各辟發展路徑
英國把人工智能戰略定性為國家重點戰略,并制定了“高校為源、軍民融合”的發展路徑,注重與世界頂級高校和成熟的公司合作,探索在未來戰場上保持軍事優勢的途徑。2018年9月,英國宣稱已經研制出了一種名為“智人”的人工智能軍事機器人,能夠掃描城市戰場,發現隱藏敵人,并將信息發送給士兵。
作為傳統的工業強國,德國將人工智能視為維持德國競爭力、保障德國未來的關鍵。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德國,于2018年發布了國家層面的《人工智能戰略》,計劃2025年前在聯邦層面投入約30億歐元,打造“人工智能德國制造”品牌。在人工智能軍事應用方面,德國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德軍已經大批量裝備具有智能化信息感知與處理能力的數字化系統,德國空軍的“臺風”戰斗機,已成功實現與遙控載具的互聯互通,可同時領受和執行作戰任務。
以色列國土狹小、周邊形勢復雜,強烈的不安全感是促使其發展人工智能的強大動力,而深度軍民融合,則為以軍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提供了先進技術、充裕資金和高水平人才。其國家級人工智能計劃——軍隊和希伯來大學合作的“塔樓”計劃,就為以色列國防軍提升智能化水平輸送了不少優秀人才。
如今以色列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軍用無人機出口國,出口量約占全球的60%,其中,“赫爾墨斯”“云雀”等無人機代表著世界先進水平。近期在亞阿戰爭中令人關注的阿塞拜疆無人機,不少就是從以色列引進的。以色列“守護者”無人車,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控的自主式無人車。以海軍則裝備有“保護者”“黃貂魚”“海鷗”等多型無人水面艇,其中“海鷗”無人水面艇可執行反潛、反水雷、反蛙人等多樣化任務。
作者:張清亮 金偉兵 謝瑞鹍








